开展读书活动 提高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9-03-29 09:13廖志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学生人文素养阅读

廖志文

【摘要】人文素养是知识和文化成果内化而成的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人格修养。农村学生随自然而生,家庭文化背景不高,缺少文化氛围的熏陶,个人素养莨莠不齐。开展读书活动,在阅读中领略文章的内容和意境,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强烈的读书欲望,引领成长,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品质等人文素养。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校注入无限的生机,带来活力。

【关键词】阅读 农村学生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75-02

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家庭文化背景参差不齐,学生成长条件一般,历来缺少读书环境的熏陶,学生没有读书的爱好和习惯。阅读也是局限于课本,课外阅读量少。基于此,我们开展“读书伴随一生,读书引领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吸引他们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提升人文素养。

一、利用读书活动,提高农村学生的品徳素养

不论是读书的最终目标,还是基于课外阅读的意义,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人思想品德、情感情操的影响。

学生在读书阅读的过程中,优秀作品中的崇高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感染着学生。经常阅读优秀的作品就是和优秀的作品对话,可达到提高智慧、完善心灵,与高尚情感之间产生共鸣。久而久之,那些美好的情感、积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正迁移。

二、在读书活动中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是读书活动顺利开展,读书效果生成的重要一环。古有“孟母三迁,现有择校而居。”这些都说明读书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语文素养,改变学校的精神面貌,影响人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活动氛围的营造主要从学校和家庭入手,学校是主阵地,逐步渗透到家庭,争取家庭读书氛围的最大化。

1.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宣传手段,推介学校的读书活动情况和成果。开展讲故事、读书卡设计、手抄报、读书笔记等系列比赛活动和“读书之星”、“书香班级”评比,形成阅读氛围。

2.创建三级读书模式。

(1)每个班级都建立“书角”,摆放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各班有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发放和管理。课室设立“读书专栏”、“作品展示”等栏目,打造书香班级。

(2)由老师指导学生和家长创建的家庭“书房”,鼓励学生家长购书、藏书。学校为家长制作了读书卡,要求每位家庭每个学期读1~2本名著,读完后写下书中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和自己的读书体会。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师生读书的积极性。

(1)教师方面:①学校为教师制作了读书漂流卡,每位老师阅读1~2本名著,读完后写下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和自己的读书体会。②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讲座,让教师直接与名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视野。

(2)学生方面:①设立专项的读书时间,中午利用30分钟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推荐好书,组织同学交流读书心得。②拓展书源,每个学生每学期购买必读不少于2本,鼓励学生和同学们定期交换阅读。

(二)读书活动扩展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读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农村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1.精选书源,激发兴趣。读书活动是一种粗线型的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农村学生读写能力。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爱好,选择适合学生看的书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如一二年级,我们以童话故事,趣味读物为主。三四年级则增加科幻、诗歌、红色经典的读物。五六年级则辅以一些写作手法完整,有思考性的书籍。

2.指导阅读,提高能力。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也要适当的介入,教给方法,指导阅读,以防学生在读书时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达不到设定的效果。

①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大致泛泛地读,它能保证我们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进行圈画,反复阅读,做到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让学生将精彩部分精读或背诵下来,积累了素材,训练了语感,日积月累,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②积累词汇。学生备有佳词妙句本或制作阅读卡,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语段及时摘录下来,如描写花草树木特征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感情的,从而善于积累,丰富自己的语汇知识,以便学以致用。

③写读书笔记。根据年级的不同,对读书笔记的要求也不相同。如:对一二年级学生不做具体要求,爱写什么都可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三、四年级的学生则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好词佳句,还可以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或想法。五、六年级学生的要求是:摘抄好词佳句,并要求写上自己的感想和评价。我们专门设计了低、中、高三个不同年級段的“读书卡”,内容由浅入深,为读书笔记的展示交流提供了方便。

④现场品读。利用每周一次25分钟的读书活动时间,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品鉴。阅读内容在所读书中选定,由老师选或由学生推荐。老师设计若干个问题,引导品词品句,了解内容,体会意境,掌握阅读方法。通过与课内阅读相似的现场品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在读书活动中培养农村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1.平静。平静的品质,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利于人生的良好发展。学生平静的时候,智商高、情绪状态好,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读书活动对农村学生平静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书中有人物成长的经历,有历经苦难化茧成蝶的轨迹;有人生哲理,有完成事情的计谋策略,奇思妙想。例如《鲁宾逊漂流记》鲁宾逊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的个性。《心灵鸡汤》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这些都会使学生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心灵得以洗涤。

2.自信。自信是指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学生由于地域和视野所限,缺少自信,读书活动正好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在读书中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学生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燃亮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独立、自然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4.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3.

猜你喜欢
农村学生人文素养阅读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