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悟情“比较”品景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初探

2019-03-28 10:02巩盼盼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空明

巩盼盼

(福州第十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有效尝试,是对作品语言、结构、细节进行细致、深入的感知、阐述和分析。文本细读要求以文本为中心,以语言为切入点,读出作品的艺术和主题,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获得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文本细读作为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文言文言简意丰,在遣词造句上都颇下功夫,用细读法回归文本,可以更好地解决文本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文言之趣。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字,细读之后却发现这84字字字珠玑。文章不管是叙事、写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作者的“闲人”情怀展开,紧扣中心选材。文中对月色的描写,虽然只有三句,却成为千古写月名句。另外,本文还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比如情景交融。所以立足于细读文本,把“悟情”和“品景”作为本设计的教学重点,从文本出发,又跳出文本启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本文就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还原法“悟闲人情怀”

一篇文章,我们去解读和品析,不管是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或主旨的把握。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学生不难找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文章直抒胸臆的中心语,这句话也很好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都有,只是缺少像我和张怀民这样的闲人罢了。到这里,学生不难提出这样的疑问:“闲人”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和张怀民称为“闲人”?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很难理解“闲人”的深刻含义,而对“闲人”的理解恰恰是理解文章思想内涵的关键。我们应该细致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去体会,这时不妨借助孙绍振教授的“还原法”:“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否则只能在语言的表面滑行。”[1]

首先,按原生语义,“闲”的含义:①清闲,没有事情做,有空(与“忙”相对)②闲情雅致。其次,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包括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发现,此时的苏轼为什么清闲,没事情可做,是因为“乌台诗案”的被贬,作者一直有远大抱负,可却被一贬再贬,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闲人”只不过是被贬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所以“闲人”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另外,仔细阅读文本,发现文本中很多地方解释了这种“闲”。以文中的叙事段落为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色入户”一句中“入”运用拟人化手法,月色“进入”房间,仿佛不请自来,说明作者善于感知美,发现美,有闲情雅致。“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还说明他有闲情雅致。“遂至”的意思为“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亦”说明两人心有灵犀,作者有志同道合的感动与欣喜。“相与步”是肩并肩,手拉手散步,信步漫步、志同道合,多么的悠闲自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不仅还原了语义,还还原了语境,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理解了苏轼的这种“闲”:有悠闲、有雅兴、有悲凉、有洒脱,同时让学生体会文章不论是叙事,描写还是抒情,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文中也是调动一切手段为表达中心服务。要读出中心必须回归文本,进行还原。

二、一花一木见真淳:比较法“品庭中月色”

景物描写对烘托文章主题,表达情志有重要作用。写景将作者生活中的观察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再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写作功力,便在这景物描写中显露出来。历来写月的名句很多:譬如大家熟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那么,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所赏月色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便是比较法。先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写了什么景物?如果不假思索,只看到了“竹柏的影子”,仔细一想,原来是写月色,为什么没有积水、藻荇?因为用了比喻,用了两个比喻,积水、藻荇是喻体,本体是月光和竹柏影子。这句话用现代汉语翻译为:(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这句写景好在哪里?首先写月不用“月”字,如果用了“月”,这句话变成“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作者那种沉浸其中的美感并体会不出。其次,把月光比作水,这个比喻很常见,常说“月色如水”,但是这个如水的月色却有着“空明”的特点。“空明”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澄澈”来形容水?“澄澈”是清,“空明”是静,“空明”是佛教用语,代表了作者内心的宁静。所以,在对比中我们得出景中月光如水般纯洁宁静,水之平静即心之安宁,恬淡无杂念,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另外,运用比较法分析句子的妙处时,我们还可以对句子进行修改对比,如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改句:庭下积水空明;原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句:竹柏影犹如水中藻荇交横。上句原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月光如水般澄澈、空灵。正面写月光。下句原句中的“盖”既含有发现真相时的意外之喜,又虚实相生,似真似幻,且动静结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朦胧美妙的月夜图,而语气词“也”亦暗含作者之愉悦情感,故两字的存在,使句意更丰富。通过一个字的增删或词语顺序的调整,直观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用词之妙、句式之妙。

鲁迅说过,不懂得不应该怎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怎么写。[2]通过比较的方法,我们才更容易分析出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才能体悟这样写的妙处。[3]另外,对于景物描写,为什么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作者眼中呈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景物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洞见作者的感情主旨。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所赏月色因为“闲”趣而显“空明”,这并非李白诗中“思乡”的月亮。

经典文本最值得推敲,而推敲的过程,则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决文言字词,而这种阅读,应该是抛开“参考资料”的“素读”,即对文本的细读。但是不管是哪种方法,运用任何策略,所达到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能体悟阅读之妙,从而爱上阅读。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空明
江岚诗词二首
佛 祖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信手“闲文”注“闲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