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登清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29-01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诗词王国。古诗词中的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在鸿儒巨擘的生花妙笔下融为一体,使得古诗词能体现出特殊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充分感受诗词的美。
一、反复诵读,体味语言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是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艺术,是诗词作者对所处社会的认知或自身生活体验的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读”上做足功课、下足功夫,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微言大义”的语言美。
如《春夜喜雨》的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把春雨拟人化了,充分展现了春雨轻柔的特征,表现出春雨悄悄降临人间的情态。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潜”字的妙处,体味出语言本身的美。
二、反复诵读,感知音乐美
“唐之绝句,唐之曲也。”“今日之诗歌,古之乐也。四言如琴,五言如笙箫。”诗词与音乐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诗词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语句本身就是诗人依据和乐的需要而创作的,诗人会非常重视古诗词中的字词选用和押韵对仗。而诗歌的节奏形式,不论是二二一,还是二二三,抑或是其他,读起来都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这种节奏感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和体味到这种美。
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播放配乐诵读,让学生瞬间进入一种“聆听天籁、感受经典”的状态之中。之后教师进行范读,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划分。范读后,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声诵读,对他们进行充分的指导,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读准诗词节奏的前提下,顺畅流利地诵读,进而再引导他们关注诵读上的抑扬顿挫:孰读轻,孰读重;孰读快,孰读慢。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又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诵读,再现画面美
中国的诗词创作特别讲求“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一首詩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显隐适度的完美画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大胆开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二次创作,透过语言和意象着力再现诗词蕴含的画面美。诗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它可以借助跳跃的思维、含蓄凝练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意比言丰,境寓于象”的意境,因此,要再现诗词的画面美,必须依托想象和联想进行反复诵读。
如王维的《鸟鸣涧》,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的春山月夜图,可谓“诗中有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二度创作的基础上充分再现诗词独有的意境,体会人闲夜静、花落山空的幽静之美和月出鸟惊的诗情画意。
又如孟浩然的田园诗《过故人庄》,勾画了一幅恬静淡雅、悠闲适意的农家生活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感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家生活场景,真正感受作者的这一份悠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四、反复诵读,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样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美。
教学《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诗篇,教师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倍加珍惜祖国如诗如画的壮丽山川,激发出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同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杜甫的《望岳》,了解作者“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体会作者誓死报国的高尚气节;诵读辛弃疾的《破阵子》,领会诗人渴望杀敌建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总之,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蕴含和承载的美。教师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使古诗词教学迎来又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 参 考 文 献 ]
袁晓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09(22):43-44.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