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与血

2019-03-26 13:14刘亚楠纪立金
福建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肝主血脉五脏

刘亚楠,纪立金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五脏调控理论认为构成人体的各脏器组织,在其功能活动上按一定的规律、程序进行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功能活动系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是通过相互间的协调与控制,来维持整体性生命活动的。中医学直接以人身活体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动态地研究身体整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从人与自然、社会及体内各种机能活动的复杂调控关系中去研究生命过程、本质及其规律,形成中医学独特理论和中医学模式的方法论和思维观。

1 五脏调控的内涵

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具有内外联系、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各藏系功能协调平衡,阴阳匀平,气血和畅,水火既济,精神内守,维持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保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血液无处不在,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其分布、贮藏、运行于各个脏腑形窍之中,维系着脏腑各自的功能,而五脏的调控功能,对维持血液的运行尤为重要。五脏的调控作用体现在:心藏神,肝主疏泻,脾主气机枢纽,肺主治节,肾的激发与封藏。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色,机体通过阴阳五行的调节机制,使各种机能活动成为整体性活动,维持着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实现了机体的完整统一性。

2 五脏对血液的调控

2.1 心藏神对心主血脉的调控作用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五脏六腑都有“肉月”旁,唯独心没有这个偏旁,中医对心的认识,是指神明的一个象。何谓神,内经言“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指阴阳,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动能称神明。何为君主,君主是帝王,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象。心藏神决定了心的君主地位,心神能够对人体所有的脏腑功能活动起着指挥和协调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君主之官[1]。

中医对血的定义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心主血的作用有二:一为行血,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以濡养全身;血液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心脏能正常搏动,而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从而使血液能有规律地在体内循环运行。二为生血,即“奉心化赤”,即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清·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为血液以濡养周身”。心主脉,指心脉构成的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来主持、管理。《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者……其充在血脉”,《痿论》亦言“心主身之血脉”。心脏在心气的推动下,有规律的跳动,而使与心相连的脉管也相应产生有规律的抟动。

血是神的物质基础,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也都离不开气血的充养,只有当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要得到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心藏神上。心藏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括,即对以精、气、津液为物质基础的脏腑全部功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情况;狭义之神即心主宰生命和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活动。心血在心气的推动下,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故心主血脉与心气的推动和调控息息相关,而心神则是调控心气之主。即气之运行,为神所主宰,神是气之主而御气之动,神往则气往,神住则气住,神安则气正,神乱则气惊,神内守则气流布周身而不已[2]。故经脉营运气血周流全身,实赖神明之运,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人之神”。说明血气是奉心神而生,心主神明,为人体的最高主宰。血为人身必不可少的物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言,“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而血必须得神之灵机才能变化而赤,故心主血脉的调控在于心神。

心除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还能协调其他脏腑生血,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除本身具有生血功能以外,还能协调、激发其它脏腑的生血功能,故有“诸血者,皆属于心”之说。

2.2 肝主疏泻对肝藏血的调控 唐代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中写道:“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停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主血海故也”。肝藏血其意有三:一为肝贮存血液,二为调节血流量,三为收摄血液。肝贮藏血液,称为血海,《生理新悟·躯体各部之名色》言“惟其含血管丰富,故取生物之肝剖之,几乎全皆肝血,……故肝为藏血之脏器”。肝调节血流量,源于《素问·五脏生成篇》:“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收摄血液的作用,如《卫生宝鉴》道:“夫肝摄血者也”,《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认为肝“其职主藏血而摄血”。

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云“肝主藏血,……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故肝藏血的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是在肝疏泻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调控的。肝主疏泻,疏,《说文》释为“通”,即疏导、开通之义,泻,有发泄、发散之义。肝主疏泻,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之气,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一阴一阳谓之道,因为肝有通和散的功能,所以肝才能贮和藏。肝属木,在自然界为大树之象,因为大树能够通畅地呼吸,故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营养物质,贮藏在体内。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无不受气的影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主疏泻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之畅达,故直接关系到血的运行及调节。只有疏泻有度,气机调畅,血液才能正常出入,使之“归于肝脏”或“运于诸经”。肝疏泻正常,则血行循脉。若疏泻无力,则血行缓慢,为瘀血 瘕;若疏泻太过,则血溢脉外,引起各种出血症状。故肝的疏泻在血液贮藏、调节、收摄的过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调控作用。

肝主疏泻对血液的调控作用间接体现在肝通过疏泻调畅脾胃气机,有助于促进脾胃运化,使血之化源充足。《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如沤”,即中焦对饮食物有腐熟消化的生理功能,这不但要靠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还有赖于肝之疏泻作用,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泻之,而水谷乃化。”另外肝不断疏泄胆汁,胆汁直接参与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见肝之疏泻与中焦化生血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2.3 脾为气机之枢对脾统血的调控作用 “脾”字右边为“卑”,即地位低下的意思,脾作为大家族中的丫鬟,非常忙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并将信息传递出去。《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言“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在人体中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作用来把问题解决。脾在中央,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正因为脾为气机升降之枢,气作为媒介可了解方方面面的事,故脾能担任好谏议之官。

脾统血,统为统摄、控制之义,脾有统摄或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的统血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而实现的,实际上是气对血统摄作用的具体体现,正如清·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枢纽运行五脏之气使之升降正常。枢,《说文解字段注》解释为:“枢,户枢也,户之所以转动开闭之枢机也。”即关键、冲要的意思。正如《类经》所言,“枢则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而具有冲和之德,因而运转有节、有度,具有调衡之功。血在脉中正常运行,要靠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转,气机升降运转正常则血能和利,而不至于瘀滞,以达统血之目的,因此脾胃之枢与脾主统血功能密切相关。

2.4 肺主治节对肺朝百脉的调控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作为宰相需要辅助君主之官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相为宰相之意,傅即师傅。何为治节,粗浅理解为治理调节。“治”还有安定之意,“治”与“乱”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天下大乱,方能天下大治”,在这里治是正常的意思;“节”为“节气”,天地有二十四节气,天地之气正常,二十四节气就正常,人体与之对应,人体正常气机的最关键表现也在“节”。人的肺气是否正常,也要通过“节”来体现,当某些节气的时候,某些人的关节就会出现疼痛,这是因为不正常气的作用导致的,不正常的气机会导致节的关键点出现问题,出现疼痛的象。肺主一身之气,治节的对象主要指气,“治节出焉”是指肺的功能正常,人的气机才能正常。

肺主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主要通过对气的治理调节以实现对血液运行的治理调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流注汇聚于肺,进行气体交换,再重新输布全身。肺朝百脉的含义有二:一曰受百脉之朝会,全身血液都经过脉而流经于肺;二曰使百脉如潮,能助百脉之气血如潮水般有节律地周期运行。肺对百脉的治节体现在营运血液,肺气之治理血液,其关系有三:血液之生,赖肺气之化;血液之运,由肺气所统帅;血液之用,肺为之敷布。

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肺的呼吸运动本身,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类经·脏象类》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肺主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而气为血之帅,血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液随气的升降而运行全身,故肺主气,运行血液周流一身,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2.5 肾的激发与封藏作用对肾纳血的调控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肾有两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肾纳血源于肾纳气,肾纳气源于肾藏精,而这又根于肾阳真火的激发作用。精血同源互化,血源于肾精,而在其化生过程中,亦以肾阳真火为原动力。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需得到肾阳的激发、推动才能正常运行。血的生成亦是如此,需得到肾阳的激发才具备活力,生血机制才旺盛。

林佩琴《类症治裁·喘症》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气为元气之根,肾通过潜藏在内的元气对肺进行激发、推动和摄纳而参与呼吸过程。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言“呼吸者,根于元气,不可须臾离也”。气为血之帅,肾主纳气,故对血也有收纳作用。

精化气,肾纳气源于肾藏精,《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肾气上至肺气,肺气下归于肾气,才能完成气机的升降,正如《珍本医书集成·存存斋医话稿·卷二》云“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立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原上际于肺,肺气亦下归于肾,一气自为升降者也”[3]。

肾阳的激发作用源于肾的封藏作用,即肾中藏真阳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初物质及动力所在,正如《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言“命门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的激发与封藏构成阴阳之道,共同对肾纳血起调控作用[4]。

3 结 语

综上可知,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五脏调控的结果。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对血的生成及运行起主导作用;肝主疏泻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之畅达,关系到血的运行及调节;脾为气机之枢,气机升降运转正常则血能和利;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一方面辅佐君主之官治理调节全身血液,另一方面肺主要通过对气的治理调节以实现对血液运行的治理调节;肾阳的激发与封藏构成阴阳之道,共同对肾纳血起调控作用。心、肺、肝、脾、肾在血液循行中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了正常的血液循行,从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5]。

猜你喜欢
肝主血脉五脏
从肝主疏泄论治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合并甲状腺结节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失眠与五脏
血脉里的眷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血脉之恋
肝主疏泄源流研究*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