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萃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德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教师既要注重初中英语知识的传授,也要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提高道德素质。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育;精读;泛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5-0027-02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习总书记也提出“四有”教师的新概念,号召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教育信念,相信教育的力量。英语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学科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唤醒、激励、鼓舞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课程的建设是实施英语教育的有力保障。丰富的课程类别,给师生提供了教育环境,使英语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交际中体现语言的生命力。教师升华课堂的高度取决于对文本理解的深度,用心挖掘文本,在课堂的点滴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欲成才,就要先成人,我们英语组在备课时,备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课堂设计,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育人素材,再结合实际,指导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也获得成长。英语教育的实施得益于我们的课程设置,接下来笔者将介绍我们教师团队是如何在不同的课程之中落实英语教育的。
一、精读课:挖掘德育素材,整合德育因素
要明确德育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找到教材中训练的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启迪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领悟到生活中的哲理。以高中必修一、二、三、四为例:
对于精读文章,我们采取三步走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对文本意义、结构和特点的分析,在课堂活动中,重视真实情景的创设,明确交际中各方参与人的身份和关系,引导学生会根据语境和参与人的身份選择得体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教师把对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地融入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和育人价值。
二、泛读课:精心选材,挖掘情感价值,进行思维体验
教育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修养。为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同时也增加知识积累,达到初高中阶段英语知识的自然衔接,我们为学生开设了泛读课。泛读课的选材主要有三个方面:1.经典小说;2.现代小说;3.时事焦点。这些内容已经超出课本范围,看似跟高考无关,却跟学生的未来有关,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和知识基础。阅读材料选材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例如,在读经典小说《圣诞颂歌》时,通过主人公Scrooge遇见的三个精灵,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上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处理自己跟周围人和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悟出“爱”会温暖别人、和谐社会。在读到优秀现代小说《斯普林杯马赛》时,小男孩雷恩用了作弊的手段在姐姐不知情的情况下,帮助姐姐赢得马术比赛,当姐姐得知事实真相后,跟弟弟阐明了公平竞争的赢才有意义。就文中姐弟俩对比赛本身的认识,在班里让学生进行两人的Pairwork,进行角色饰演,即让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又让学生养成做事光明磊落的正义感。时事焦点也是学生阅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各种热点事件,让学生了解国际形势,辨真假,明是非,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在学生学习外国历史、风俗和文化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对比,进而加强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实践课:在用中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有生命力。在精读课、泛读课的基础上,我们还开设了实践课。实践课形式丰富,在实践课上学生可以演讲、辩论、论坛、模拟联合国等。实践课其实就是学生在精读课和泛读课的长期积累上的一个输出、一个阶段的成果展示。在实践中使用语言,教师会引导学生在一定语言情境下进行与参与活动身份相匹配的表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掌握观察、归纳、比较、分析、建构、创新、辨识、批评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达到升华活动教育意义的目的。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教师既要懂得如何注重初中英语知识的传授,也要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提高道德素质。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试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英语课堂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