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研发与运用

2019-03-25 01:32张中新
关键词:学科教学运用策略资源

张中新

摘   要:“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相较传统教学资源,“微课”在学科教学中有其基于自身特点的独特优势。“微课”虽不能替代教师授课,但科学地运用“微课”能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实践检验存在三种值得推广的“微课”教辅模式,即嵌入式、分散式和延伸式。课堂教学要科学地研发和运用微课等先进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学科教学;资源;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5-0006-03

近年来,随着大量“微课”资源的涌现和“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课”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来自一线教师的重视。“微课”在提升教学效果和拓宽信息渠道、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认可;但笔者认为其开发研究和实践运用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微课”研发的探讨多,对“微课”应用的探讨少;“微课”资源开发多,“微课”推广传播少——这“两多两少”形成的反差引发了笔者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当中运用“微课”提高教学效率?

一、“微课”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基本观点

(一)“微课”不能替代教师授课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学科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就学科教学来讲, “微课”自身特点决定其不能成为课堂的替代品——首先,教学是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特征的动态过程,而“微课”是一种以视频形式存在的单方面教辅资源;其次,教师授课可以系统性地展现知识体系,而一节“微课”只能涵盖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即使是系列化的“微课”也需要围绕学情来开展知识点间的联系——靠“微课”转变学科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生本”理念。

(二)“微课”能够成为学科教学的有益资源

虽然对于“微课”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微课”得到的广泛应用不难令人作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微课”的特点,发挥“微课”的优势,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弥补以往教学中的短板——1.“微课”能够实现教学概念的可视化;2.“微课”聚焦具体问题,利于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3.“微课”易于分享,利于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4.“微课”学习占时较短,利于“碎片化”学习和泛在学习;5.“微课”可以复制,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实现课堂翻转。

(三)要立足学科教学研发“微课”

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出发,设计和制作“微课”,以利于“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这就要做到:1.教学设计精致——创意是“微课”的内涵与灵魂;2.制作方式便捷——缩短“微课”生产流程,扩大“微课”生产规模,需要高端的“微课”制作技术;3.资源容量要小,易于传播与分享;4.标题便于检索——共享“微课”资源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定位。

二、“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嵌入式

“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嵌入式运用是指教师将“微课”嵌入到学科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微课”聚焦具体问题,形象直观,将“微课”嵌入到学科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环节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完成问题引入、概念突破和知识延伸等环节。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既省却讲解的麻烦,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某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巧妙地运用了两件“微课”——一件源自网络“洋葱数学”,教师用来讲解等腰三角形概念;一件是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用来教授学生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两件“微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源自“洋葱数学”的“微课”语言俏皮、形象直观,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达成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自己录制的“微课”是学生讲解证明方法的视频,同学的语言使班级乐于接受,同伴的思考催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微课”以直观的视频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具有言语表述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展示操作类技能,避免学生对操作步骤理解不足或产生偏差。例如某位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微课”演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相较实物演示,“微课”用时较短、便于接受且能避免破坏性操作;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展示科学现象,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弥补学生研究经验的不足,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某位地理教师通过“微课”介绍地形、地貌,用视频展示弥补了学生对相关背景的认知欠缺。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微课”具有情景化特点,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该适时地运用“微课”,创造令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契机,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和实践的能力。某位英语教师利用包含小地震场景的微课讲解“过去进行时”知识并开展相关语言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使学生印象深刻,且情境充分体现过去进行时的语言功能——在此情境中学生感悟、归纳了过去进行时的用法,进行了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提升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分散式

“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分散式运用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借助设备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分享不同的“微课”资源。分散式运用“微课”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为学生分享不同的“微课”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误解,这些误解源自学生个体经验中的认知错误。学生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呈现多样性,彼此各不相同。如果教师试图在课堂教学中面向所有学生解决所有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差且占用时间较多,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如果教师利用“微课”让学生分别学习不同内容以解决各自的问题就能使教学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同时降低教学成本。某位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计算机操作时,将不同类型训练题目的操作步骤通过录屏的方式制作成多件“微课”,存放在学生的计算机中使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出现问题时根据题目类型找到自己需要的“Word微课” “PPT微課”等并自行学习。必要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摆脱分身乏力、疲于应对的困境,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予以集中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因学习目标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个体差异而处于不同的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推送不同难度的学习素材,以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上文提到的数学教师在教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以游戏“选关”的方式选择并完成不同难度的习题,每题配以相应的“微课”指导解题思路。 这样,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质量都得到了保证,教学实现了整体效益的优化。

(三)延伸式

“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式运用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其便于传播、浏览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利用“微课”完成相应拓展计划,从而将教学从课堂之内延伸到校园之外。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或课后拓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和个别辅导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微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缓解这一难题。某位英语教师在教学宾语从句时,部分学生由于语言知识基础薄弱总是掌握得含糊不清;针对这种情况,该教师将《微课——八分钟弄懂宾语从句》传送给学生供其课后反复研看直到自己弄懂为止,这位教师还用“微课”帮助学生解决习题中的疑难,将练习题的相关知识点做成二维码,学生做题遇到疑难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打开链接学习相关知识。

通过让学生课前借助“微课”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实现课堂的翻转。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情,利用“微课”在课前完成概念理解、基础训练和初步应用等基本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储备;而课上,教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等,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翻转课堂的优点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作用,即通过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等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某位英语教师通过“微信群”在每个单元授课之前向学生推送“微课”供其课前自主学习相关单词和语言知识点,而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交际性语言运用任务,促使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内化语言习惯,提高语言技能;因此这名教师有条件腾出精力在课上帮助学生突破语言运用障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借助 “微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泛在化学习。教师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调用、观摩,并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或错时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课堂的限制,只要网络畅通,教学就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例如,假期里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学习——假期不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空档期,但假期里学生远离课堂,教师的“拐杖”作用难以发挥,师生互动难以实现。教师通过发布“微课”讲解知识、解决疑难,使这一矛盾得到了调和。

参考文献:

[1]王竹力.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J].远程教育杂志,2014,(5):34~40.

[2]冯智慧,郑晓丹.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J].数字教育,2015,(4):56~60.

[3]余文森.有效課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学研究,2007,(7-8B):38~42.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运用策略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