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焕娟 黄朝川
摘 要:新高考模式正在全面铺开,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课权,但缺乏科学的选课意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目标、组织实施、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师资团队、关注对象六个方面都与其他普通学科教育有着显著区别。校方应结合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特征,切实发挥生涯规划教育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专业以及生涯决策和课程选择的指导性作用,把学校的“学”、考试部门的“考”、高校的“招”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增强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性,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高考;生涯规划;高中生;选课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5-0009-03
随着新高考先行省份的经验总结推广,教育界针对新高考模式利弊的认识进行着见仁见智的争论;但试点省份的逐年增加已势不可挡,新高考的全面铺开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前高考模式相比的最大变革之处,便是新高考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由之前较为固定的文(语数外+政史地)理(语数外+理化生)分科模式,改为了“6选3”模式,即在政、史、地、理、化、生6科中任选3种进行自由组合。
这一变革,给予了高中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逐步从“被动安排”向“主动选择”转变,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志向、兴趣、能力等主客观条件形成效益最大化的选课组合,更充分地实现自身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同的选课组合直接影响学生日后高校就读的可选专业范围,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
“生涯规划”亦称“人生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人生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行之有效的努力。在新高考背景下,通过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精准选课,已经成为各高中学校的一致共识。而高中学校在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有效发挥生涯规划教育在指导学生选课中的作用,则显得亟待研究开发。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特征
生涯规划教育与其他学科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课程目标:立德树人,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无论高考如何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学校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任务,不仅只注重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而更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社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2.组织实施:以开放视野发挥各方合力,协同推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教科研机构和生涯规划专业研究团队提供专业化的课程指导和师资培训;校方强化对课程开设、条件保障、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电教、教育科技等部门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技术支持;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推进,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富有该学科特点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各学科的发展角度理解和认识生涯规划。
3.教育内容:注重认识与发现自我。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应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教育内容应更加侧重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自我,而不局限于职业定向、实施步骤;在掌握基本的测评工具基础上,进而了解、反思、提升自我,对自己负责。
4.教育形式:广泛借鉴,多元融入。生涯规划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借鉴校内外资源,采取现场参观、实训体验、网络诊断等各种形式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产业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基地,广泛吸纳校内外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5.师资团队:打破边界,全员参与。针对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参与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全体教师的特长和职业优势,根据教师意愿和专长组建各个模块教育团队,开展职业生涯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聘请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或主题讲座等形式,把常态教育与日常咨询结合起来,把面对面咨询与网络咨询结合起来,解答学生生涯规划的困惑。
6.关注对象:由面到点、由群体到个体。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对象应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结合每个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爱好专长、具体条件等,针对性地制定生涯规劃教育指导方案,因材施教,“一对一”地帮助学生选好课程组合。
二、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生选课中应发挥的作用
新高考模式意味着每位高中生将面临着20种选课组合。与此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需要做出专业选择相比,此时的选课便事关大学专业范围和未来职业路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但选什么、如何选,如何做到科学选课进而实现兴趣、能力、职业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则是摆在万千考生和家庭面前的重要难题。
通过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于高中生的选课而言,其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运用生涯规划知识和工具,立足于认识自我、发现兴趣、明确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自愿且合理地进行课程选择。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要在辅助学生选课方面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一方面是以职业生涯为中心,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分析、swot分析等工具,帮助学生认清当前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势、不足等倾向;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自己放在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我”,进而理性地规划职业生涯。
二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高中生普遍对社会参与较少、认知不深,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职业选择受时代与社会的影响,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因素及具体环境因素的关系,理性审慎地将自身发展与时代所需、社会所需结合起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是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中学生处在个人生涯的不定型阶段,其职业意识也正处于重要的探索与形成时期。高中生涯规划课程要结合青年心理特征,帮助学生树立明晰的职业意识,形成基本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观念,认识职业倾向、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生涯决策,并尽可能地开展相关职业知识的讲解,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
四是帮助学生认识专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围绕具体学科实践来展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开设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方向,理清高中选课与未来专业取舍的关系,形成“高中选课——大学专业——未来职业——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关联。
五是指导学生做出生涯决策和课程选择。在生涯规划课程指导下,帮助学生提升生涯决策能力,实现目标专业与学业决策的高匹配,从而经过自我探索和分析后把职业生涯理想转化为实施决策,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内驱动力。
三、增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作用
增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选课指导的针对性,要把学校的教育与学业、考试部门的考试与成绩、高校的招生与就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基础等参差不齐,所处地域也千差万别,在生涯规划教学上要善于“借势”,创新形式,不拘一格,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各省市区对高考模式上仍有不同的政策,如浙江的7选3模式、辽宁的3+1+2模式等,学校应针对本省高考政策、成绩构成、素质评价要求等增强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必须与高校的招考和就业结合起来——在生涯决策、选课时应引导学生初步确定目标院校、目标专业,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要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高校、具体专业的要求而确定选课。
要有效发挥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性作用,就要不断提升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性和教学效果。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教育学、心理学等于一体,要结合不同的年级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课时数和师资水平。学校应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效果,增强授课内容的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更多地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教学,也可组织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或采取邀请专家、企业管理者、知名人士举办讲座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共鸣,增强授课的意义。
同时,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的选课也只是人生发展中的一环,在未来的生涯发展中还要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适时修正个人规划,不断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体现。
參考文献:
[1]孙宏艳.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08.
[2]聂洋溢.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及其优化——基于杭州市五所高中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06.
[3]赵 林,闫蓉蓉.实施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合肥八中生涯规划教育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3.
[4]胡忠瑜.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