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繁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被放在了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地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文章提出了利用分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巧用游戏教学,增添课堂魅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渗透德育观念,内化体育精神这四条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初中体育的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体育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以及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
一、利用分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适应的体育锻炼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设计的体育锻炼方式,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提供可能,让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找到锻炼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进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体能测试
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对每名学生进行体能测试,具体分析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并根据其体能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主要分为良好、合格以及不合格三个层级。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分层,有助于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了这一目标努力锻炼,最大限度地发挥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二)因“层”施教
因“层”施教,顾名思义,即教师结合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进行教学。例如,坐卧体前屈运动,教师分别设计和安排层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第一层级的学生高质量地、较快地完成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坐卧体前屈接力游戏。在课前,教师跟学生讲解游戏规则,并将游戏道具提前分配给学生,以巩固教学效果。而对于第二层级的学生,教师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对每个小组进行编号,通过抽签的形式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由于第三层级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上不占优势,并且体能较弱,对这一层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稍简单的教学任务,适量减少运动量。同时,教师有机安排体能补偿性训练,发展学生力量、柔韧等体能,关注这类学生体能的均衡发展。这样,也能让第三层级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激发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成绩考核
最后,對学生进行体育成绩考核,以此检测教学质量。考核时,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平时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学生所对应的层级等,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考核,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巧用游戏教学,增添课堂魅力
游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体育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法,符合核心素养的理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和精力,对培养学生体育热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时,每个教学环节必须环环相扣,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备环节
一般而言,在准备活动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做简单的热身运动来快速调整并调动学生的身体状态,以避免因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而遭受不必要的伤害,影响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热身,如,让学生跳健身操、踢毽子,在短时间内迅速激活学生的身体机能。该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游戏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从而辅助教学。例如,“接力跑”项目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接棒技术,并能在快速跑动中完成交接棒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有关接力跑的小游戏,如“球拍托球接力跑”。教师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队,各队排头的学生把羽毛球放在羽毛球拍上奔跑,到规定的折返点之后返回交给第二个学生,以此类推,先完成的队获胜。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让球掉下来,如果球掉下来学生不能用手去碰,而要用球拍把球捞起来。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还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束环节
大半节课的体育训练后,学生的体力可能已经消耗殆尽。所以,在课堂结束前的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动作要领进行吸收内化,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帮助学生逐渐将劫作技巧内化为个人的运动能力,真正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寓教于游戏。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确定教学计划,把学生划分成不同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优秀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互相包容,学会相互尊重,学会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快乐。
如在初中二年级《体育与健康》第二章“接力跑”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接力跑”的合作性特点,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的方式,把个性、兴趣爱好和体能等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组,即为同质分组,所形成的小组是等级小组;反之则是异质分组,所形成的小组是混合小组。教师引导学生包容和尊重小组成员的能力差异,在接力跑时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传棒速度,还要考虑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此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相互的体能特点确定站位,接棒同学如何根据传棒同学的速度特点确定自己的起动时机和速度。在分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接力跑”不仅仅是四人的简单组合,还要进行缜密分工、密切配合,从而让他们真正学会“合作”学习,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在齐心协力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渗透德育观念,内化体育精神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即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使学生内化体育精神。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遵循这一教育教学方针,将发展体育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可多开展校内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健身器材科学的使用方法以及健康知识。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担当的精神
体育运动中的项目大多数以团队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从而提升团队的竞争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二人三足”“跳大绳”“几人多足”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队友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三)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胜负的品质
在体育竞技中,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胜负的品质,既能体现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也能体现体育品德中的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客观地看待输赢,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享受比赛的过程,理性地看待比赛结果,引导学生面对失败时要及时总结反思,加强训练。
总之,要想切实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体质体能锻炼,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使学生内化体育精神,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到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而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季浏.教师教学用书: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