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2019-03-22 20:10赵立陶显英吴宗辉胡永国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医院医学类公共卫生

赵立,陶显英,吴宗辉,胡永国

(西南大学医院,重庆 400715)

从1978 至今,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健康教育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已将健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1]。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作为承担保障在校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机构,伴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和非医学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2],也在进一步成为非医学类高校疾病诊疗、 防控乃至社区卫生强有力的保障。

1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医疗教育工作现状与分析

1.1 目前校医院的重点工作与作用

非医学类高校工作职能主要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开始尝试承接周边社区卫生服务职能[3]。其拥有其自身独特性,一是以服务学校师生为己任并适度向社会开放,二是在医疗上分工不如社会综合性医院精细,但更要求医生知识面广且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与工作经验。

针对这些特点,近年来非医学类高校医院首先从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做出调整,提高入职门槛,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校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其次,增加医疗仪器设备的投入,并针对常见疾病设置特设科室,放大自身优势。如今很多非医学类高校医院无论从医疗设备还是医护人员的素质都能够略强于中心乡镇的卫生院。

总的来说,在不断推进的非医学类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在教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非医学类高校医院为服务师生,保障教学科研,稳定教学秩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顺利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非医学类高校特别是非医学类高校的校医院重医轻教育

目前,尽管在软硬件方面得到很大提升,但我国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卫生普及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存在普遍的重医轻教育的情况,主要体现如下。

1.2.1 受习惯性思维的禁锢,宣传教育的手段落后

受医疗大环境影响,师生对于校医院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认识严重不足。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环境逐步恶化,特别自2002年,中国的医疗环境日益恶劣,医患冲突不断升级,医疗事件频发。非医学类高校医院虽然不同于普通医院,但本质上还是医院,而师生与家长对校医院的不信任感更甚,甚至普通流感都不愿去校医院接受治疗而是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医[4]。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医疗教育工作应是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的主要面向学生群体的宣传教育活动。但从现如今非医学类高校医院日常工作来看,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工作更加突显,而健康教育方面作为一个软指标,教育效果很难立竿见影,往往会被忽视[5]。因此,非医学类高校有关部门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导致非医学类高校医疗教育无法进行定期的宣传活动,同时手段落后,大多采用平面宣传,主要形式包括专题展板横幅等,且内容呆板不生动,很难激发师生了解兴趣与学习欲望,使医疗教育工作看似在某些国际卫生组织设立的节日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实际上多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收效,有名无实。

1.2.2 学术性讲座收效甚微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为宣传教育开展的讲座,大多由专业人士讲解,学术性重,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对于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过于生僻且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展开。因此此类学术性讲座参与率低,学生在难以理解的同时更无法将生硬灌输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自然很难提起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反而使其对校医院更加缺乏信任。

1.2.3 非医学类高校公卫工作的薄弱,现实情况严峻复杂

我国公共卫生普及教育起步较晚,且公共卫生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脱离。据了解,目前我国非医学类高校中仅有少部分非医学类院校在非医学专业中重点开设了公共卫生和健康科学方面的选课课程,而每年非医学类学生的招收人数占普通非医学类高校总招生人数的95%以上。

尽管非医学类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科教育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但是这些学科与公共卫生教育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交叉点;同时,非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部分为与教育相关单位,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直接负责人,他们应具备基本的紧急救护技能,甚至更多的预防保健相关知识。

因为非医学类高校作为一个人口密度相对高的社会环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率也较高。无论是艾滋病,还是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抑或是心源性、脑源性猝死等潜在性危险和骨折、关节扭伤等在学生群体中高发的运动伤害,任何个体缺乏自我应对措施,都是极不利于群体性保障的。

1.2.4 未充分利用医护工作者的价值

在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中,教育与研究总是齐头并进。公共卫生教育与研究不仅在医科院校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许多研究所和相关非政府组织中也是稳步开展,这使公共卫生教育有关内容和技能渐渐趋向本地化、实际化。

而在非医学类高校中,其实也存在很多与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交叉学科,但现实情况中,在校医院中拥有高级职称的医护工作者带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几乎没有,也未曾得到过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 构建非医学类高校医疗教育模式的建议

主要从如何落实相关医疗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出发,使非医科类大学师生能够真正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2.1 丰富医疗卫生宣传教育手段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医疗卫生教育宣传,发挥新媒体手段在新时代的作用。非医学类高校医院作为面向公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医疗服务机构,由于该人群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较高,引入新媒体公众平台能够提高非医学类高校医院服务水平,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首先通过公众平台的公众号定期根据广大师生需求和各种季节不同,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的不同来推送合适的推广文章,可包括专家讲座、预防免疫、健康专题新闻等内容,也可经常在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疾病预防、 健康教育等活动,增加师生的兴趣;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的时效性应对易出现的突发性医疗状况,成立起相应的急救平台。

2.2 加强学科教育与日常生活中公共卫生教育的渗透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可以把健康讲座开展到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当中,使新生一踏入校门便接受健康教育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同时后期在适当的时间开展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其中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卫生保健知识与多媒体相结合,使其以一种更加生动具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辅以专业医护人士对于实际操作的演示,以增加其直观性、 趣味性及生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加深认知,增大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是对课堂形式的创新。除此之外,可以定期举行校医院开放日,通过预定报名的方式挑选学生在导医的引导下参观校医院各科室,了解常见疾病治疗过程与预防手段,在帮助学生了解校医院实力的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双重作用。

2.3 促进公共卫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可以尝试在公共选修课程当中更多地加入公共卫生教育课程,且从多层面多角度考虑课程的设置方式,增加课程的可选性;教学中减少简单的灌输说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选择与大众切身相关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促使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时切实提高公共卫生教育教学的比重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4 充分发挥专业医护人员的作用

非医学类高校医院要真正把公共卫生健康教育职能落到实处,在相关措施到位之外还需要提高对于相关专业医护人员的利用。尤其对于拥有高级职称的相关医护人员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之外必须积极履行加强健康教育的职责,学校可以在科研政策和资金上向医护相关倾斜,鼓励其参与从事各项科研活动或担当研究生导师,从而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我国非医学类高校医院在医学保健领域有了极大的发展,对师生员工的健康保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卫生普及教育也应当着眼于未来,通过创新性的宣传与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校医院重医轻教育的现象,使公共卫生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科的教育当中去,根植到每一位师生的心里去。

猜你喜欢
校医院医学类公共卫生
大学里比食堂挨骂还多的地方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浅谈首师大校医院党建工作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对校医院满意度的累积logit模型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