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逻辑思维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有逻辑地表达,则是对这一目标的落实。以201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为例,分析运用逻辑思维、厘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写狭义的“人语”,才是击中了“语言”话题的靶心,是最佳的选择。同时运用逻辑思维,写出“学步车”例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就“有逻辑地表达”做出示范。
关键词:逻辑思维;江苏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有逻辑地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2-0036-04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将“发展逻辑思维”列为课程目标。在写作教学方面强调运用“逻辑规则,……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涉及到逻辑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作为学问的逻辑——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科学。后者指规律,我们把规律性的东西叫做符合逻辑。比如,他做事有逻辑,指的是他做事符合规律。逻辑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违背了逻辑学原理,也就违背了规律。写作教学怎样达成以上课程目标呢?下面笔者以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为例,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审题立意和构思行文。
一、厘清概念逻辑关系,直击“语言”话题的靶心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是材料作文题:“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材料的核心概念是“语言”,围绕“语言”这个核心概念,材料的三句话从三个层面引发学生的思考。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視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画面,触发考生想象,“生活中处处有语言”强调“语言”的普遍性;接着,从“语言”交流沟通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最后,从丰富生活、诠释生命、传承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这是材料的重点。
怎样理解核心概念“语言”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删掉,材料就变成这样:“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与原材料比较有区别吗?
删去例子之后,“语言”这个概念,只能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是对狭义语言的定义。但是“语言”在这道试题中是一个泛化的、模糊的概念。命题者通过举例子对“语言”的外延进行了拓展,但这个拓展不是没有边际的,命题者对“语言”的泛化过程是有迹可循的,命题者正是循着语言的“表达交流”这一属性拓展语言外延的。
(一)人类除了用狭义的语言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是否还有其他工具
音乐家用“音乐”、艺术家用“雕塑”、科技人员用“程序、基因”等表达交流。试题中所举的“音乐、雕塑、程序、基因……”都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不同于狭义语言的其他工具,是不同于狭义语言的其他“人语”。
(二)除了人类,其他物种是否有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比如,猴群成员之间,觅食时有放哨的,如果掠食者来袭,它会发出警告,群猴奔向安全之地。如果此猴群的领地受到他群的骚扰、侵犯,首领会发出指令,群猴踊跃、奋勇驱敌。哨兵的警叫、首领的号令,人是听不懂的,但那确确实实是猴子间交流的语言。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语言。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都具有“表达交流”的属性。试题所举“鸟自鸣”即是此类。
(三)至于“花解语”则属于“物语”
诸如山、河、云、雨、风、花、雪、月、草、木……再如“大自然的语言”,说它们诉说着什么,严格说,这不是语言。因为它们不是社会性的物种,它们之间没交流。“物语”之说,是人赋予它们的,是人的修辞性表述方式,把它们的某种外在表现命之为“物语”。其实,统统都是人的感觉表述。就算是称之为物语,那也不是纯粹的物语,而人化的物语。
如果“生活中处处有语言”是一个靶子,那么居于靶心的则是人语。从靶心向外扩展,鸟兽语,则属于“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的工具”。再往外扩展,所谓“万物有语”之“语言”则很难用来交流,如果给“物语”做个界定,物语是“事物以它固有的某种显性表现来表现它的某种内在属性”。
再结合语言的意义和价值——“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来看,符合题意程度依次是:人语>鸟兽语>物语。
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不敢写“人语”,其实“人语”是最能“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明”的“语言”。奇怪的是人们冒着跑题的风险写超越“人语”的“泛语言”,根本原因是不懂逻辑,不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们只感性地注意到命题者所举的“语言例子”,没有进行理性地分析,狭义的语言是包含在广义的语言范围之内,如果广义的语言都符合题意,那么狭义的语言就更符合题意了。
所以,如果“语言”话题是一个靶子,那么写狭义的“人语”,则是击中了靶心,最切合题意。
二、有逻辑地表达,打造“学步车例文”
在谈“学步车例文”之前,先谈另外一个概念“下水文”。“下水文”是叶圣陶1961年在《文汇报》发表的《教师下水》一文中提出的,它强调实践、强调体验。“下水”,就像游泳一样,教师要经常动动笔跟学生做相同的题目,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学步车”这一概念出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康德说,知识可以被教导,但能力只能被锻炼。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不作为。康德同时指出,实例是能力的学步车。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就应该提供这样的实例,亲自制造出“学步车例文”,以帮助学生学作文之步。
“学步车例文”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写作,所以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可学的”。“学步车例文”就是努力为学生带来“可学的”。“努力”是态度问题,是教师的使命感使然,这里不赘述。“可学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值得学的,有价值的;二是能够学的,可模仿的。
为此,笔者选取义务教育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为例来谈语言,这段文字几十年来一直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一定熟悉这段“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卢锡泽
语言是人类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我们表达交流所说的“话”,所用的“文字”。生活离不开语言,甚至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语言之中,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我们的生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不同的语言可以打开不同的世界,让我们通过语言大师鲁迅的语言打开童年鲁迅的世界——“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的语言写了什么呢?百草园,这个成人眼中“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在鲁迅眼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菜畦“碧绿”、桑葚 “紫红”、黄蜂“金黄”:色彩丰富。这里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油蛉“低唱”:生命盎然。从石井栏的“光滑”我们仿佛看到小鲁迅与伙伴们游戏的场景;即使俗称屁虫的斑蜇也被顽皮的鲁迅用手指按住脊梁,感受拍的一声,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无穷趣味”……这里呈现的是儿时鲁迅的生活空间,更是精神空间。鲁迅的语言丰富了生活,诠释了生命。
鲁迅是怎样运用语言的呢?首先,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单看所列的那一串长长的物名: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正是有了这些,“百草园”才能称其为“百”,这是“乐园”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物什,何来“百”草园?估计鲁迅写乐园只能:啊!我的乐园!啊!啊!啊!……
再看鲁迅用的句式:“不必说……不必说……单是……”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强调后者,就连一般人看来煞风景的毒虫蜈蚣、屁虫斑蝥,在童年鲁迅眼中也饶有趣味,其他自“不必说”了。貌似“不必说”,实际上是不厌其烦地说,如此“乐景”哪能不说呢?
还有描写,只举两例“碧绿”“光滑”。描写是将事物特定场合的短暂存在用文字感性呈现出来的表达行为。描写色彩,选择与被描写物色彩相近的某具体物来修饰其色彩,会引发读者的联想,而收到形象生动之奇效。如枣红、银白、墨绿,会让人们联想到枣、银、墨的色彩,富有生活情趣。碧绿亦如此,碧,青绿色的玉石;碧绿,赋予绿色蔬菜以晶莹通透润泽的质感。“光滑”不仅赋予石井栏以质感,还让我们想象到孩子们在此嬉戏的场景。小鲁迅这个艺术天分极高的孩子捕捉到瞬间的感性体验,并准确地传递给我们,这便是高水平的描写。
语言大师鲁迅就这样用语言把他充满生命活力、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呈现给我們。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如果没有语言,鲁迅的百草园,鲁迅的乐园就不会存在。只有语言才能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文学作品;只有语言的存在,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
这篇“学步车例文”运用逻辑思维,做到了有逻辑地表达,至少有三点是“可学的”:
(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切合题意之作
符合题意是对“学步车例文”的基本要求。笔者也选择了人的“语言”,而且选择了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就应该熟知的鲁迅的“语言”。写“人语”很容易,重要的是这是切合题意的。文章紧紧扣住语言表达交流的根本属性,通过鲁迅的语言,打开鲁迅的童年世界,认识鲁迅童年生活的丰富,诠释百草园的生命活力,认识到鲁迅通过语言传承文明。
学生写“人语”有很多材料可供选择。比如讲情境,以王安石《船泊瓜州》为例,讲一讲“满”呀、“到”呀、“绿”呀不是很有趣吗?比如,讲态度,古人待人经典“茶语”——“茶!”“上茶!”“上好茶!”“坐!”“请坐!”“请上坐!”这些典故中的语言差异都有深刻的内涵。还有把“屡战屡败”的常规语言颠倒使用为“屡败屡战”以示其“韧”的意志,如此等等。
(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了有逻辑的表达
做到有逻辑的表达,文章开头先给语言下定义,“语言是人类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样就限定了语言的内涵。后面承着语言“表达交流”这一本质属性,谈通过鲁迅的语言打开鲁迅的童年世界,鲁迅通过语言丰富生活、诠释生命、传承文明,也正因如此,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即鲁迅的“语言”说了什么。接着分析鲁迅的“语言”怎么说的,即鲁迅的“语言”怎样有利于丰富生活、诠释生命、传承文明。最后点明鲁迅“语言”的意义与价值。总之,行文逻辑是这样的:限定语言的内涵→鲁迅“百草园”之言→鲁迅之“言”说了什么→鲁迅是怎样说的→意义和价值。
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思维。有意识地用到了定义,正如吉尔比所言:“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既然语言是人类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以下的行文都是以此来统领的,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还用到了假言思维,用“如果没有……那么……,只有……才……”句式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必要条件。
(三)《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有用的
这些年存在着太多的虚假作文教学,包括一些名师,他们的“下水文”很多是“博学宏词”的炫耀和极尽能事的文笔展示,这种文章除了考场应付考试之外,在其他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不存在的,没有用处的。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理性的写作,是于现实有用的“学步车”例文。从文章立意到思维方法及写作方法,均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学生也是能够模仿的。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事做文章,这是为提升学生的生存智慧的有用的作文教学。
逻辑思维,不是新事物,但是对广大师生来说显得陌生,正如培根名言“新东西再好,人们都会因为不适应它而反对,旧的事物尽管有很多问题,因为人们适应了,所以想方设法保护它。”推广逻辑思维任重道远,但教学生学点逻辑,学会做人做事做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