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官体验 培养音乐素养

2019-03-20 00:37张沂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张沂

【摘   要】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可以借鉴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设计节奏练习,奠定学生的音乐基础;设计趣味识谱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乐理知识;借助乐句曲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由此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打造具有生命活力的高效音乐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三大音乐教学法”

音乐素养是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能力的总和,它以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对相关音乐文化的理解为基础,是“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如果缺乏以“音乐素养”为支撑的“音乐审美能力”,“以美育人”的课程目标不过是空洞的口号,对学生成长无益。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命名的音乐教育法各有特点又互相交融,三者存在许多共性。其中之一就是对“体验”的关注。这三种方法都认为音乐是可以通过多感官体验,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和表现的艺术,而这一观念恰好符合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由于教学效果好、实用性强,这三种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在我国的音乐课堂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借鉴。但如何发挥这些方法在凸显学生本位、加深音乐体验和提升音乐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尚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人音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有《数鸭子》《闪烁的小星》《粉刷匠》三首为人们熟悉的儿歌。其中《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歌曲,极富童趣。其念白部分节奏感强,适合做一些节奏变化及多声部的练习。《闪烁的小星》的全曲音域只有六度,以级进下行为主,一处五度大跳,旋律中只使用了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六个乐句的节奏型一致。而《粉刷匠》由“1、2、3、4、5”五个音组成,四个乐句,结构规整,给人以规矩、完整、统一的感受。这三首儿歌各有特点,是十分合适的教学案例。本文以这三首歌的教学为例就“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提出思考。

一、设计节奏练习,奠定学生的音乐基础

节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借鉴三大音乐教学法,通过声势、乐器和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带动学生的节奏体验,提升学生的听音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一)声势辅助,带动学生的节奏体验

奥尔夫教学法提示人们节奏的学习需要以大量的语言、童谣为基础,通过声势带动节奏体验,能更好地对应音乐节奏元素。声势由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组成。奥尔夫将人的身体作为乐器来看待,嗓音打击乐也是奥尔夫教学法在器乐学习方面的一个新突破。

【案例1】《粉刷匠》教学过程

1.节奏导入:教师拍打XX XX|XX X|XX XX|X -|,其中“XX”拍腿,“X”叉腰,“X -”第一拍时拍手,第二拍时合掌向前。教师边拍边念“titi titi titi ta titi titi tu”。学生关注教师念了哪三种节奏,并观察分别是用什么动作来表示的。

2.教师出示节奏,要求学生边用身体拍击边念节奏;学生模仿教师打节奏。

3.教师随歌曲伴奏加入节奏,并提出问题:刚才的节奏一共出现了几次?提醒学生关注乐句。

4.学生说出歌名,边加身体动作边念歌词。

【案例分析】

在这一课中,三种不同的节奏“titi”“ta”“tu”分别用不同的动作和声音表示,学生在观察时特别认真,在模仿时注意力集中,正确率很高,听起来十分整齐。整个过程中,学生带着欢快的情绪参与到音乐伴奏中。其中,二分音符的动作由两部分组成,即拍和送,这样一来,两拍唱不足的问题在节奏声势的练习中得到了轻松解决。

(二)借助乐器,提升学生的听音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学习音乐各要素和各概念的教学媒介和工具。学生通过奏乐可以直接训练对音乐的感觉,领悟、表现和理解音乐,并实现用音乐与他人交流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听力训练、乐理认知、读谱学习、唱、走等音乐活动都能借助打击乐器来进行。

【案例2】《粉刷匠》教学过程

该过程加入了打击乐器伴奏。

1.学生演唱或听范唱;教师在“X -”处加入铃鼓。教师提问:老师在何处加了铃鼓?

2.学生用铃鼓為歌曲伴奏并演唱,同时教师在“X”处加入碰铃。教师提问:老师在何处加入了碰铃?

3.学生加铃鼓、碰铃为歌曲伴奏并演唱,同时教师在“XX”处加入双响筒。教师提问:老师在何处加入了双响筒?

4.教师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处加入不同的打击乐器,聆听其效果并演唱。

【案例分析】

此环节承接案例1中的教学过程。当学生能用不同的动作和声势为歌曲伴奏后,教师再根据“X -”“X”“XX”三种节奏长短的不同,加入三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来增加歌曲的色彩,由此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音能力,效果显著。

(三)多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奥尔夫的多声部训练,是“从片面的和声转移到节奏上来”的训练方法。该训练方法旨在通过语言、声势、律动、节奏等生发出多声音乐,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设计与演奏。这种教学对挖掘学生的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有很高的价值。奥尔夫设计的供伴奏用的声势,最重要的创新在于该声势运用了“固定音型”的手法。

【案例3】《数鸭子》教学过程

1.学生按节奏念歌词,教师采用跺脚的方式踩出恒拍。

2.学生第二遍念歌词,教师用脚踩恒拍,并在黑板上以画圈的形式,记录下每一拍,如图1。

3.学生第三遍念歌词,教师在每一个表示一拍的圆圈内,画一条长横线、两条短横线或不画任何线,以区分“X”“XX”“0”,如图2。

4.教师让学生观察休止符的特点,引出四分休止符,请学生用双手握拳的方式表示。

5.教师让学生用拍手的形式拍出每一个节奏音符,边拍边念歌词。

6.教师对节奏进行改写,将之前的圆圈改写成:

X X XX X|XX XX X 0|XX XX XX X|XX XX X 0|

7.学生看着节奏谱再念一遍歌词,同时拍出每一个节奏;教师用脚踩出恒拍。

8.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多声部呈现。

一组: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二组:X X XX X|XX XX X  0| XX XX XX X | XX XX  X 0|

第一遍:一組跺脚,二组拍手,口中一直念歌词。

第二遍:一组加鼓,二组加响板,口中一直念歌词。

第三遍挑战:一人完成三声部。

(1)师示范。

口念: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脚跺: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手拍:X X XX X|XX XX X  0| XX XX XX X | XX XX  X 0|

(2)请学生尝试。

【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学生用身体参与的方式练习多声部,体现了达尔克罗兹的教学理念。然而,三声部的呈现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熟一生交叉进行。学生不断学习新内容,但又是在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都体现了奥尔夫、柯达伊的教育思想,即为了学生能亲自参与音乐活动,选择教材教法时要把技术负担降到最小,使他们能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有精力去体验、感受音乐和参与活动,并能兼顾其他。

二、设计趣味识谱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乐理知识

乐谱是音乐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思维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游戏活动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因此,教师设计了多种趣味识谱活动,让学生动用五官,参与活动,从而提高识谱能力,获得基础乐理知识。

(一)运用手势,提高学生的音准

【案例4】《闪烁的小星》识谱环节

1.教师要求学生到“6”时不出声,其余的部分轻声唱,并在整个过程都加入柯尔文手势。

2.教师请“小老师”结合手势来唱“6”,并提醒大家注意音高,同时找找与“5”的关系。

3.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配套光盘中的小鸟树,直观地了解“1—6”的音高关系。

4.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柯尔文手势全曲演唱歌谱。

【案例分析】

在识读乐谱环节,传统教法以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的形式展开。而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掌握音符,通过听辨与已学音符的高低关系来引出新学音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仔细聆听,外部的教授转化为内心的感受。同时,教师还让学生结合小鸟树的图片来直观地感受音符的高低关系,由此从听觉、视觉的多感官出发,有了丰富的感受再来唱谱,有效降低了唱谱的难度。此外,柯尓文手势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音准问题,最后学生大都能自信地演唱,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听记结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案例5】《粉刷匠》教学过程

黑板出示 1=F 2/4

53 53| 53 1 |24 32|()-|

53 53| 53 1 |24 32|()-|

22 44| 31 5 |24 32|()-|

53 53| 53 1 |24 32|()-||

1.教师唱出示曲谱,在括号处请学生填唱(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可先用柯尔文手势表示),唱对的学生可以到黑板上来写出音符。

2.教师写出每句的尾音后,学生接唱。

【案例分析】

柯达伊教学法认为,一年级是音乐读写的开始。此环节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延伸,是视唱练耳的环节,初步看起来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是作品每句的尾音中除了“1”就是“5”,且学生对歌曲又非常熟悉。因此,该环节对学生来说不是特别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三)图谱辅助,帮助学生了解乐句组成

【案例6】《闪烁的小星》识谱环节

1.学生演唱全曲歌谱。

2.教师边画旋律线边唱谱,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走向。

3.教师让学生分乐句接唱,并结合图谱找一找有没有相同的乐句,如图3。

【案例分析】

通过画旋律线,学生对乐曲的走向一目了然。根据旋律线,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的乐句,指出下行的地方,对于乐句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跟着旋律线,他们不仅能较准地唱好五度大跳处的歌谱,还理解了下行的概念。

三、借助乐句曲式,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音准是学生歌唱过程中的难点,要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乐句曲式,将句式进行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由此帮助学生提高在音准、识读音符和创作这三方面的能力。

(一)分解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案例7】《粉刷匠》教学过程

曲谱学习。

黑板出示 1=F 2/4

53 53| 53 1 |24 32|(5)-|

53 53| 53 1 |24 32|(1)-|

22 44| 31 5 |24 32|(5)-|

53 53| 53 1 |24 32|(1)-||

1.教师唱每句的前两小节,学生唱后两小节;一遍过后再交换唱一遍。

2.教师让学生观察曲谱中有没有相同的乐句,分析哪一句和其他的不太一样?

3.教师让学生分清乐句,理解乐句结构,并分别用a、a、b、a表示四句乐句。

4.a句由男生唱,b句由女生唱;唱完一遍再交换唱一遍。

5.学生一起完整唱谱。

【案例分析】

这首歌曲短小规整,对于理解乐句和曲式结构来说,是十分适合的音乐教学材料。以前的音乐课一般停留在演唱环节,但教师通过研读歌曲,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了初步理解乐句和曲式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看似复杂、抽象的概念,并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二)设计创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

【案例8】承接【案例5】

在案例5的教学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1”“5”两个音来创作自己的曲子。教师建议学生结合手势,唱准音高。

【案例分析】

三大教学法都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创作,这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熟悉的歌曲,选择主干音进行简单的创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还巧妙地进行了音准练习。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在音准、识读音符和创作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体而言,音乐教学的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会唱歌曲,而是要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挖掘音乐要素,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从节奏、节拍到乐句、结构,从识谱到旋律走向,层层深入。以上课例的设计遵循了三大国际教学法,关注音乐本体,时刻围绕音乐要素展开教学,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识谱、演唱的基础上,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乐感和审美情趣,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   310012)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