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
【摘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数学例题解题中使用均值不等式的相关问题,并围绕具体的试题,对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巧用均值不等式能够提高高中数学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寻找解题的新路径,所以应该做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数学解题;均值不等式
一、对均值不等式确定最值问题的研究
在当前数学问题的计算中,均值不等式是计算最值问题的有效手段,同学们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来解答数学问题时,需要先明确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并且均值不等式本身并不产生最值问题,而要产生最值问题必须要明确不等式的变量情况,并且在确定定式数据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两个变量所产生的其他代数值参数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答问题时,需要了解两个变量数据的变化情况,在保障不等式定值s确定的情况下,则有乘积的最大值: s2 4 ;并且在两个变量乘积是定值P的情况下,有最小值2 P ;在和是定值的基础上,其积是定值时也不一定能获得乘积的最大值与和的最小值.
二、均值不定式在高中数学例题解题中的应用研究
(一)掌握均值不等式的解题技巧,深入剖析问题的要点
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题时,通过适当的问题变换能够进一步明确问题的解题思路,这也是均值不等式解题的最常见的方法.以下面例题为例:
假设实数a,b满足 (a-4)2 4 + (b-3)2 3 =2,计算a+b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在上述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分析到:由于2= (a-4)2 4 + (b-3)2 3 ≥ (a+b-7)2 4+3 ,所以- 14 ≤a+b-7≤ 14 ,即- 14 +7≤a+b≤ 14 +7,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分析认为,当3(a-4)=4(b-3)时两者的关系是成立的.在这一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可以判断得出,在条件 a=4+ 4 14 7 ,b=3+ 3 14 7 时,就可以确定a+b的最值情况,其中a+b的最大值等于 14 +7,最小值等于- 14 +7.
在上述问题的计算过程中,需要通过均值不等式将问题中的两个孤立的变量联系在一起,通过确定两者之间的数据关系,最终完成对最大值与最小值的计算.从习题内容来看,该题型在高中数学中较为常见,所以需要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掌握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并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快速确定问题的要点,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问题的解题思路.最后在问题解题过程中,需要关注运用均值不等式时出现等号不成立的情况,所以在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添项法来对不等式的内容进行明确,获得更精准的数据结果[1].
(二)利用均值不等式的成立条件来计算最值问题
根据均值不等式的概念(a+b≥2 ab )可知,若两个正数的和是确定的,那么当且仅当两数相等时,乘积取最大值.简而言之,若两个正数的和是确定的,并且两个正数之间的差是零的条件下,两个数之间的乘积才是最大的.根据这一定理,我们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尝试将一个正数拆分成为两个正整数的和,在这种情况下,若两个正数之间的差越小,那么两个数之间的乘积将会越大,例如,x,y∈ N ,且x+y=c,x-y=d(x≥y),则有xy= c+d 2 × c-d 2 = c2-d2 4 .根据这一结果可知,在d越小的情况下,xy的取值就越大;当d=0时,xy的取值最大.根据这一例题可以判断均值不等式所要闡述的内容,即:若c不能有效地分解成两个相等的正数之和时,此时如果d=1,则xy的取值最大.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判断,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题时,需要将一个正整数分解成为两个相等或者相邻的整数和,此时这些数据的乘积最大.那么根据这一思路,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将一个正整数分解成为若干个正整数的和,并利用不等式的这个特点完成数学例题的解答.
假设有例题:分别用长度为1,2,3,4,5的五根细棒连成三角形(不允许细棒折断),计算三角形的最大面积.
在上述问题的解题计算过程中,可以假设三角形的半周长为l,则此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 l(l-a)(l-b)(l-c) ,这是因为三角形的周长是一致的,所以三边长在越接近的条件下,三角形的面积越大.在这种条件的影响下,可以确定三角形的三边构成应该为:1+4,5,2+3,则计算出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25 3 4 .
三、结 论
均值不等式在高中例题解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了解均值不等式的概念与使用方法,同学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均值不等式的特征,并根据数学例题要求情况,有计划地对问题进行分解与优化,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解题路径与手段,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最终提高问题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罗仕明,李柳青.对“均值不等式的八种证法”再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6):53-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