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素读”经典指导策略的研究

2019-03-18 01:58汤若愚
关键词:吟诵指导策略

汤若愚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本班素读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了素读在形式上采用吟诵,内容上关注入声字、韵、格律特点的教学指导策略,以期丰富教学古诗词等国学经典的方法论研究。

关键词:素读;吟诵;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97-1

“素读”教学,是指不用或者少用其他媒体,只用传统的朗读或者对话形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而得出对文本最正确的解读。“素读”法以一种原始的心态贴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把握作者最初的内在思想,并与作者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达成共识,以此丰富阅读体验、丰厚知识内涵、丰盈精神世界。笔者现以A小学B班的日常语文教学为例,对“素读”教学的策略进行解读。

一、关注入声字

引导学生关注入声字,是“素读”的重点。西方语法体系强调句子的语法成分。强调的语言成分不同句意也会有不同。普通话语言体系受其影响,也开始对句子进行语言成分的划分,句意强调的重点根据句中词的音高音低,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具有随意性和猜测性。这和古汉语严格按照平上去入表达语义的语言体系是相悖的。随意性和猜测性成了学习、欣赏经典的阻碍。比如黄帝时期《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4个词用一种语调读下来,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教师把入声字符号一标: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紧张的捕猎场面通过急促、有力的声音就跃然眼前。我们的先民在造字之初就对语音赋予了含义“平声者哀而妄,上升者历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因此,欣赏中国古代经典无法脱离咀嚼语音的含义这一环。而且在四声中,只有入声字表达的感情是很强烈。由于普通话中入声字的消失,对于理解古代作品的原意已削弱了大半,看不到入声字对于作者情感的那么“直而促”的表达,使人往往读不懂诗、也无法走进作者的心里,加之今人对于诗词进行随意地读,造成强调不该强调的,削弱本该强调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经典时,对于入声字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也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去记背入声字,只需每次素读前,将素读内容里的入声字用“!”给学生标出,时间久了,也就记住了。

引导学生说入声字,是最好的练习。入声字和普通话发音不一样,要求“直而促”,即短促有力。在素读时,教师只需要创设一个练说入声字的语言环境即可。在笔者点拨完学生,入声字要短促、有力,比如说“白”、“绿”就是入声字,该怎么读呢?底下七嘴八舌已经练起来了。不用笔者强迫着学,笔者也没有示范,第一遍一起发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就能短促、有力地念好“白”、“绿”。全班一起念三遍,一个入声的“白”和“绿”就发好了。新奇感、成就感是现代朗诵所不能比的。现代朗诵中白、绿被拖得非常长(白毛浮绿水),是完全的误读。

二、关注韵

引导学生关注用韵现象,。韵是韵腹、韵尾和声调的组合。汉语的语言特点除了“入短”之外就是“韵长”。《礼记》说的“长言之”,就是拖长。中国人用韵的历史早在先秦就有。比如古歌谣禹帝时期的《卿云歌》。还有人们熟知的《诗经》、《千字文》等,更不用说唐诗、宋词。“韵”和诗歌紧密、高度相关。不光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作品都押韵。还有不少研究用韵的文献典籍: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云初阴时夫的《韵府群玉》等,到了当代,中华书局将《平水韵》重新校订,并收入《中华诗韵》。

引导学生体会不同韵的含义。将小学生必背75首按韵做一个简单的分类进行教学,学生大概就能从同类韵的古诗中了解韵的含义。

如押“ang”韵的诗有《敕勒歌》、《鹿柴》、《静夜思》、《绝句》(迟日江山丽)。“a”本身有开放之意,嘴巴张大。ng是上扬。“ang”把这种开放、张大的感觉延长和放大了。所以《敕勒歌》、《鹿柴》、《绝句》用“ang”韻,草原更大、人声更响、花草更香。积极的被放大,同样的“明月光、地上霜”更多、更广,更加思乡。“n”有下收之意,所以“an”开放下收,比如《忆江南》押“an”韵,回忆下收回心里。

如押“en(in、un、vn)”韵的诗有《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清明》、《小儿垂钓》、《墨梅》。在“e”细小、延续,n有下收之意。所有押“en”韵要么细小亲近,要么深入向下。《送》、《别》都是送别诗,《九》、《清》则是思乡,《墨梅》言志。口型对应情感,深入向下的。而《小二垂钓》则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小小孩童形象。

三、关注格律特点

唐朝以后的诗特别讲求格律,即中国古代近体诗、词、曲、赋在用韵、平仄、对仗、字数上有要求,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全部满足。汉诗文主要的读法是拖长,不是轻重、不是节奏、不是停顿,在引导学生进行格律知识的渗透时,只需要让学生掌握几个口诀就能读好。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口诀有“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先明确四声含义。平声:平常,上声:细小亲密,去声:坚决明确,入声:痛苦、决绝、快速、轻灵。平起五言对应“2442”,仄起五言对应“4224”。笔者用一首平起七绝《清明》举例。先标上入声字、韵的符号。因为首句“清明”的“明”是平声,所以是平起七绝。用“/”标格律节点,平起七绝对应的格律节点的口诀是“264426”,仄起七绝则相反为“426264”。再用“|”标示出仄声,标法如下: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到了这里,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学生在吟诵中去书读百遍,以待其义自见。

猜你喜欢
吟诵指导策略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吟诵,拥抱经典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八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对学生情操的培养策略探析
小学高段语文语感教学之我见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