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雄
广南县八宝镇中心学校 云南文山 66330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大部分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因此,只好将子女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宿于亲戚或左邻右舍,成为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行为习惯。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在对事物、社会、人际关系等的看法和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代理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目标等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结果不但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时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不断促长“留守儿童”叛逆心理的形成,从而影响“留守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起家长、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遗留问题不但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自身发展,而且还影响着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充分认识到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急迫性和严峻性。那么,如何才能加强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健康发展呢?
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信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詹姆斯曾说过:“坚定不移的信心,常常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法宝。”不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督促,一旦遇到问题时缺乏细心和耐心,就会畏手畏脚,缺乏勇往直前的冲劲与拼搏精神,往往会半途而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是留守儿童信心树立的有力保障者与鼓励者。一旦留守儿童的信心树立起来,他们对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献出无私的“爱”,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呐?”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热爱儿童。”的确,师爱无私,师爱无边,只有满腔热情地去呵护他们,才能教育他们,感化他们。《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规范》中所说:“热爱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会留下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献出无私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认为:“健康是人们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动充沛的一种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中提出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就是说,人的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不少的留守儿童家长外出打电话询问孩子“好不好、健康不”,都是指身体上的,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对于“留守儿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如我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门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为“留守儿童”在生活思想上遇到的困惑进行排忧解难,班主任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让留守儿童意识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很多人在关心呵护他们,从而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建立“家校平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英国道德学家斯迈尔斯认为:“家庭是塑造一个人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心灵开始敞开,习惯形成,理性开始觉醒,善良和邪恶的品格开始初具雏形。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访和家校平台,随时不定期地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交流与交谈及沟通,让他们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留守儿童。利用短信或家校平台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直接对话以让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共同参与留守儿童的管理。
“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全社会都应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不要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的人生也放出光辉灿烂的火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