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首,还阅读教学之本

2019-03-13 13:24肖志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朗读阅读教学

肖志刚

[摘 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就应做到以读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读细、读深、读实、读真,强化字词的理解,突出言语表达,体会真情实感,进行情感抒发,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 ;教学之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5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一切都应以读为本,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笔者以《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为例,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懂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过程。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友情,品味文章如诗般的语言呢?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首,引领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读出文章的味道,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得细,强化字词理解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诗文相融,感触真情”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点拨环节:

1.这段话里出现了一个新词——“饯行”,什么是“饯行”呢?(备下美酒佳肴为朋友送行就叫“饯行”)由“饯行”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友谊)

2.“伫立、凝视”这两个词表面看起来如雕塑一般,但是透过这平静,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词语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而“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如果把文本当作水来看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读,咀嚼词语,也就意味着学生跟文本是全身心的接触,而不是表层接触,这应是一个能够触动学生心弦的细读。这样读后再点拨畅谈,能够很巧妙地促使学生潜心会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下面的体会人物情怀做好铺垫。

二、读得深,突出言语表达

我们知道,细读文本的起点和终点都应该是语言,应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潜心深读,品酒悟情”这个环节中,在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词句,自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真情之后,我放手让他们自由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共悟真情。当交流到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句时,我紧紧抓住“藏”字做文章,让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内心藏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藏?”

在学生自由畅谈,思维和情感都处于亢奋的状态下,我很自然地出示了一段互诉别情的对白:

白弟,                                是啊,孟兄,

我走了,                            你走了,

我们                                  我们

再也不能一起           ,       再也不能一起           ,

再也不能一起           ,       再也不能一起           ,

再也不能一起           ,       再也不能一起           ,

……                                     ……

真舍不得你呀!               孟兄,您別走了,别走!

我让学生想象并填补空白,把诗人藏在心底的情引出来。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深藏在两位诗人心底的真情告白,升华了理解,而且很好地进行了语言运用的训练,培养了想象力。这样引导,促进了学生走进人物并与之产生共鸣,使学生读出了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真正地在字里行间阅读,真正地享受到语文的快乐!

三、读得实,重在体会真情

一篇文本有着多重话语,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如本文所写,李白和孟浩然两位诗人难得一聚,在饮酒话别之时,作为后生的李白对孟浩然的尊重、敬慕、惜别、祝福之情,孟浩然所表现出的豪情、祝福之情等多重内涵都蕴含在两人的对话之中。

为此,我采用 “老牛耕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我先是用语言创设情境引读:

人生难得是相聚,可叹别离多。所以,在临别之际——(指名读)

离情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所以,在临别之际——(指名读)

不想别,不忍别,但终须一别,也只能一别。所以,在临别之际——(齐读)

这样的“三读”引出了李白的话语: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隨后,我以酒切入,进行点拨:

古人送行,一般离不开酒。以酒相送,喝的是一种情意绵长、依依不舍的心情。那么,在你看来,李白举起的这杯酒里,饱含着他对孟浩然怎样的情意呢?

我引导学生抓住“兄长”“老师”“夫子”“您” “何日才能再见面”和“满饮此杯”等词句,体会两人还未分别就期盼再次相聚的依依别情和殷殷祝福之情,体会美酒里含着的深情厚谊。随后,我又转换身份,引出孟浩然的举杯饮酒别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读之后,我让学生分别以李白的好友、兄长和老师这三重身份来开导、劝慰和教导李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悟二人的真情。

这种师生一起的自读自悟,教师饱含情味的点拨语、总结语,再加上抓住多个关键词语进行辨析的方法,真正使学生悟出了文本的多种情感内涵。我再让学生带着体会,以多种身份进入文本情境中,让学生在多种话语之间穿行,从而品出了含在酒里的情。之后,我把学生由“酒”品出来的情再放回到文中,通过练习读、评价读、推荐读和齐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使学生不仅对文章的语言进行了再次的咀嚼,也更深一层体悟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情。这样有深度的挖掘和细读极易拨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走进意境,走进人物的内心!

四、读得真,意在情感抒发

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是作者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在“创设情境,由诗激情”的环节,我利用动画再现别离的情境,抓住一个“孤”字叩响了文本的细微声响,一个“孤”字让学生体会到了李白“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情感。

我随机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深情、读出味道,再现了当时送别的场面。在学生完全进入诗的意境时,我让他们带着诗人当时内心的多种复杂、细腻的情愫读:

带着李白的留恋,女生读——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

带着李白的伤感,男生读—— 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

带着李白深深的牵挂,女生来背——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

带着李白衷心的祝福,男生来背——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

这样再次冲击学生情感的闸门,古诗与课文,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已浑然相交,融为一体,读得真切、真实、感人、动情。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在《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出发,理解字词,运用语言,体悟真情,抒发情感,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理解了课文,提高了言语理解能力。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朗读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