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新理念 新挑战

2019-03-13 13:24陆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陆云

[摘 要]准确把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素养体系,重视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反复重现知识和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应当研究不同类型课堂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之感染和引导学生,方能用好统编教材,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观摩活动;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01-03

在全国即将全面使用语文统编教材的时候,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胜利闭幕了。这次活动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迪。未来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将围绕如何更好地使用统编教材进行。

一、新教材,新体系

统编教材与过去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语文要素的体系化、明确化、具体化,解决了过去语文教师教材解读不到位、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为教师精准实施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编教材各个年段的素养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例如,词语学习的素养要求(表一)、各年级上册写话和习作要求(表二)、三年级语文素养的要求(表三)等。

作文训练体系,不仅有观察、思维、想象、联想、表达、应用等素养,也包括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家乡意识、环境意识、科学意识等素养。

从一个单元来看,单元导语就是把本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明确呈现出来,然后各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运用,落实单元语文素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语文素养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第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要求是在实践中学习预测,通过题目、插图、旁批等预测线索展开预测;课后的思考练习进一步强化预测要有依据,预测的内容可能跟实际不一致的问题。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教学要求是在实践中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情节和结尾。第三篇课文《不会叫的狗》则要求继续运用预测的方法进行阅读,交流运用预测进行阅读的经验和感受。习作练习《续写故事》要求学生运用预测的方法,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整个单元紧紧围绕预测的阅读策略进行安排,重点极其鲜明、突出,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

二、新教材,新挑战

教材的新理念、新体系,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真像陈先云主编说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好教,但要教好不容易。”我理解这个“好教”,就是素养突出,目标明确,容易把握。但是,要用好统编语文教材,就要对教材的编辑意图、素养体系精准掌握并且扎实、灵活、创造性地实施。这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全国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虽然教师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统编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还是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年段目标不清晰,有的教师把小小说当成记叙文来教,有的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不够准确等,值得我们反思。

(一)准确地把握语文素养

第一,应通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个体系,甚至包括初中在内的各个学段的教材内容和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语文素养,较好地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实施。要注意将教材的前后相关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学习体,这样才能不断地构建小学语文素养体系。例如,各年级对默读素养的要求(表四)。

在熟悉教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反复地诵读课文,还要注意单元导语、课文提示、课后思考等内容。这些地方,都是紧紧围绕单元素养进行设计的。相对过去的教材,目标更具体,操作更容易。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小雨点》一文,过去人教课标版课后朗读训练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而统编教材要求是“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读好停顿”。一看就知道,后者教学的着力点在“读什么”和“怎么读”上。

例如,四年级的阅读策略是“提问”。第一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教学要求针对部分、整篇进行提问;第二篇《蝙蝠与雷达》的教学要求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内容、写法)提问;第三篇《呼风唤雨的世纪》则学习筛选问题;第四篇《蝴蝶的家》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帮助阅读。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要求写出主要特点,写出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可以了。同样是写人,四年级上册的《小小“动物园”》,则是要求通过想象写出人物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的《“漫画”老师》又是要求结合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素养的要求也是层层提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后面的学习在前面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第二,要特别注意分辨教材的文体特点,按照不同体裁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教材的课文有诗歌、小说、记叙文、说明文或科普文等,还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这些不同的课文各有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应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标。有的教师,不管教什么文体,无论小说、散文、诗歌,全都用差不多的程序和教法。有的教诗词课,也要分析主题意义;有的教小说、神话,也用记叙文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容易出现偏差。例如,小小說《桥》《在柏林》,教材已经在单元导语中进行了明确的提示,要求注意“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小说这种虚构情节的曲折与变化,把它教成了记叙文。一位教师教学《在柏林》时,着重带领学生学习了叙述的过程“火车驶出,没有男人——妇人数数,女孩嗤笑——老兵开口,痛失儿子——老兵上线,车厢寂静”。这样的教学,没有抓住语文的要素,不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古诗教学和现代诗教学也不一样。许多教师把现代诗歌当成了散文来教。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单独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现代诗歌,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掌握朗读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

第三,不断重现教材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阅读、习作。教材的容量是有限的,前面出现的内容不太可能在后面复现。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原人教版课后思考题是这样的:“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统编教材改成这样:“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这就给了学生拐棍—— 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便于目标的落实。同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词“新鲜感”。这里出现过了,后面的课文就不会专门提到。但是,我们教师却不能忽略、忘记。只要学过的内容,后面相应的、见到类似的、适合复现巩固的地方,都要引导学生复现,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每次学习都有更多的收获。

(二)根据课型采取相应策略

在准确把握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课型的特点以及教学的策略。到了三年级,课文就分为精读、略读课两种类型(课型)。精读课主要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而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尝试、探究、体会。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教法也不同。只有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无论什么课,都要讲作者简历、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新词修辞等。这种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课型又彼此混淆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使是精读课也不应该总是一套固定的程式,而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个性特长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自读课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千万不要舍不得放手,否则学生永远学不会阅读。

(三)大量阅读,提高自己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以身作则,大量阅读,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并以之感染和引导学生。统编教材对阅读给予了高度重视。一年级教材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板块,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中高年级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都有方法的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些内容可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教材的导读要求,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外,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可根据导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对教师的阅读要求也大大提高了。要改变沉沦于现实的“碎片化阅读”的现象,或突破实用主义的“职业化阅读”,就要像温儒敏教授反复强调的要尽量“多读点好书,当阅读的种子”那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学养”,有人格素养。除了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外,还可以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读史书类的《明史》《清史》《二十四史》等,还可以读一些地理、经济、哲学类的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青年学生分享他的读书心得时说,他最喜欢文学和历史。这对我们教师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总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做到准确把握语文素养,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学生状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通过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会学习,就能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让教师体会到事业的成功与快乐。

(责编 韋 雄)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