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蒙》的教育思想

2019-03-13 05:29
阴山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卦象爻辞童蒙

门 中 华

(包头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教育是个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它直接制约和调控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革。[1]有关教师在教育中应把握的原则和理念,我国先秦时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易经·蒙》是其源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2]

《易经》被喻为中华文化之根,其许多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国人的思想血脉中,我们日用而不知。然而,因其内容文辞古奥,一些人对之望文生畏或心生疑窦,甚至有时还被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加以反对。对《易经·蒙》中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解读,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其教育理念的完整理解,也有助于对《易经》文化的认识与普及。

一、蒙卦的启蒙性质

今传世《易》学源于《周易》,本为记载卜筮之书,经孔子及后继者增以注解后始称《易经》,遂成儒家经典。《易经》内容可从卜筮与哲理两方面解读,卜筮非儒者所重,孔子就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3];荀子也说:“善为《易》者不占”[4]279;旧唐书记载,唐太宗于玄武门之变前试图占卜,名将张公谨劝道:“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5]太宗依其言。可见,卜筮不过是迷茫时的一种慰藉之举,与生活中的抓阄性质略同,《易经·系辞下》中提到“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即此意。

与卜筮性质相比,先贤们更重视《易经》的哲理性质。《易经》旨在揭示事物变化规律,导人以德配天、止恶行善。《易经》以64卦为基来指示世间事物的变化规律,“蒙卦”是第四卦,专论教育规律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其文本如下[6][7]:

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爻辞:初六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九二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六三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 困蒙,吝。

六五 童蒙,吉。

上九 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蒙”之本义为菟丝子[8],一类菟丝子科寄生草本,盛时可将寄主几乎完全覆盖。菟丝子与寄主间,上对下是覆盖,下对上是承受,覆盖则不明,故“蒙”可引申为蒙昧、蒙蔽。

蒙卦整体上是在讲如何治蒙的问题,旨在告诫人们在消除蒙昧过程应把握的理念,其针对的是消除蒙昧本身,而非特定人群。今人解读蒙卦多关注其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指导意义。然而,蒙昧岂独儿童有之?任何新知在人脑中的扎根过程均属蒙卦所指的万物初生情形,对任何新知的掌握过程均属启蒙范畴。《周易折中》载蔡氏清说:“详观蒙卦六爻,在蒙者便当求明者,在明者便当发蒙者,而各有其道”[7]75。下文中“启蒙”一词取其广义定义,指开导蒙昧、使明白事理之意,非特指儿童的启蒙教育。

二、卦象的启蒙意象

蒙卦卦象的教育启示至少有两点。第一,要正确面对启蒙中的困难。卦象显示不动将有危险,动又充满艰难,《象传》对此释为:“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它提醒师者遇到蒙昧要果敢行动,无论是启蒙他人还是被他人启蒙均不宜拖延。第二,卦象隐喻了师者引导的重要性。蒙卦卦象为泉出而遇山之阻,若想使溪流终不为患而利于民,就该进行恰当疏导。教育亦如此,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的使命就是通过教育使个人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卦辞中的教育目标与教师地位

卦辞对教育目标和教师地位给出明确的断语。

蒙卦卦辞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彖传》解释道:“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蒙以养正,圣功也”。《彖传》首次作出了“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著名断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蒙以养正”,将教师的作用上升到“圣功”高度,在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蒙以养正”指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即育德为本[9],可见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易经》系辞部分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6]154“生生之谓易”[6]145“天地变化,圣人效之”[6]151。综合这些论述可以得出:天地大德是化育万物,使其顺应本性而生生不息,自然也包括化育人类;圣人效法天地教化他人,以此达到蒙以养正,这种行为即所谓的“圣功”。系辞中还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但三才中的“人”并非统指人类,恰是指具有化民成俗能力的圣人们。教师本职即行使圣人之责,《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0]355一语是对此最好注解。可见,在《易经》思想体系中,教师是一崇高职业,教育是项神圣事业。

蒙卦卦辞所蕴含的教育思想,除了《彖传》提到的对教育目标和教师地位的断语外,也提出了启蒙中教师需遵循的总体原则。卦辞用卜筮活动喻教学活动,其中的“我”表施教方,“童蒙”表受教方,后文将以广义的教师和学生统指施教者与受教者。

1.蒙,亨

蒙为卦名,蒙昧不明之意。蒙卦的卦象上艮下坎,一方面可释为“山下有险”;艮又有阻止之意,故卦象又可释为遇险而止。[11]虽然蒙昧,却不冒进,故而亨通。“蒙”指治蒙过程中遇到的蒙昧,非指最终结果。首先,它旨在提示教师要正确看待启蒙中的困难: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虽启蒙会遇到如山泉遇山石阻碍般的不畅,但这却是正道沧桑之体现,是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彖传》中的“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正是此意。其次,蒙亨也提示教师当把握施教时机,《学记》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10]233,蒙者如同白板一块,可塑性强,恰是施教良机。

2.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匪”同“非”,卦辞大意为“启蒙时,不应是老师求着学生去,当是学生求着老师去教”。该卦辞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即“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上》);同时也在告诫教师要正视学习的阶段性,不一味填补,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何做到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众多教育者孜孜探索的问题,是教学管理者思考与努力的一个方向。如果说现实中真存在能够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学习的学校,或许英国夏山学校是个最好的事例。[12]

卦辞的告诫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不可避免,常常互通有无,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启蒙活动。然而,一些人在交流中常不厌其烦地兜售自己的知识与观念意图使他人接受,这种“我求童蒙”的做法甚为不妥,甚至常会引发逆反心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为师者更当戒之。

3.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指初次占卜会得到神灵启示,再三求卜同一事则是对神灵的亵渎,便不会再得到神灵启示。卦辞强调对知识的尊重,包括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对师者的尊重。教者是知识拥有者,尊师是尊重知识的体现。教学中,如学生就同一问题反复询问,教师可不作解答,不答有时也是一种教育。教师需做到教之有方,不可渎乱。

尊重知识体现在各个方面。儿时曾见长辈常教导孩子要善待有字纸张,不得对写有字迹的废纸随意踩踏等。受其影响,至今看到踩踏书籍之类的现象时仍觉内心不畅。实际上长辈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一种敬畏知识的教育,如果生活点滴中都能渗透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利于提高人们对知识的向往。

四、爻辞中的教育理念

1.初六爻: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是启蒙初始阶段,其中“刑”通“型”,本义为铸造器物的模型,引申为榜样、规范等;“桎梏”本义为刑具,引申为约束;“吝”为常见爻辞,意为有弊端、有悔憾。

初爻“利用刑人”一句提出了启蒙之初的基本原则,即首先要确立相应规范或榜样,小惩大诫,重在培养良好习惯。对“用说桎梏以往吝”一句,至少有十余种不同解读。代表性的观点是将“说”训为“脱”,爻辞整体释为:发蒙宜先立规范,是为摆脱犯罪危险,但若长期严格约束会导致悔憾。[13]对蒙卦初爻的诸种解读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是对其教学启示的一种有益思考,值得揣摩。

除以往观点外,笔者以为或可作如下解读。将爻辞断句为“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其中“说”同“悦”,表喜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如将“用刑人”看作是含强制意味的教学手段,“用说”则可看作是含鼓励意味的教学手段,可以理解为使气氛活跃等含喜悦成分的教学措施。发蒙必须先立规范,包括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也包括教师的模范作用等,这点必须做到的,故爻辞在“用刑人”前加一“利”字,这是教育中刚性的一面;然而,《易经》是门强调变化、和谐的学问,一阴一阳谓之道,除刚性一面外,教育也需柔的一面,即“用说”。由于“用说”只是对启蒙之初规范式教育的补充,故“用说”前不加“利”字。如此,爻辞可整体释为“启蒙之初宜先立规范,并适当采用喜悦式教育,长期用严厉手段的话存在弊端”。这种解释并不违背易经的理念,似乎也更符合教育实际。

2.九二爻: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初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后,可有效减少乱纪情况的发生。随后,启蒙进入九二阶段。九二爻为蒙卦卦主[6][7],即蒙卦之主爻,其爻辞需结合卦象理解方可达到更好的效果。“包蒙”即包容蒙昧,尤指包容孩子般的蒙昧,因卦象显示九二这一阳爻上下皆为阴爻,喻其周围有一群待启蒙的“小人”。九二在下卦中阳性中正,对群小(各类蒙昧)容而不拒,正是师者“圣功”作用的体现,故曰吉。“纳妇”句中,“纳”引申为接纳,“妇”指已成家女子或妻子,“纳妇”为接纳妇人之意。对“纳妇”一词,不同研究者在细节理解上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者均认为九二旨在告诫教学管理者要包容各种蒙昧。依九二卦象分析,此处将“纳妇”释为包容妇人般的蒙昧亦可。“子克家”一句,“子”指处于九二位置的施教者,“克”为胜任,“家”指家庭或卿大夫统治的地方,“子克家”即其堪挑当家之任。总体言之,九二爻以男子齐家为喻,要求施教者能够理解并包容当下出现的各种蒙昧情况来正确施教。

初六重在习惯培育,九二则开始进入大量学习知识阶段。此时,或由于学生年龄太小导致的认识肤浅,或由于个体差异导致的知识接受力不同,或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导致的认识偏差等等,学生会呈现出各式蒙昧状况。其中,童蒙之蒙,是种单纯的无知,教师要如同包容幼儿的蒙昧一样包容之;妇人之蒙,古代妇女难以得到良好教育,因此普遍认为女子相对男人是无知的,但作为成年人,妇女对事物有其独立看法,与童蒙相比妇蒙似乎更显顽固。九二阶段,有些学生已非一无所知,也会出现类似妇蒙般的蒙昧,教师对此也应当适当包容。总之,九二爻辞旨在告诫教师要抱着 “有教无类”的态度来教学,至于应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当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3.六三爻: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研习者对六三爻辞的断句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三类。如有的将其断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周易六十四卦浅解》断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周易大传今注》断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前两种断句意义相差不大,《周易折中》亦采用了近似断句来解释六三爻,今从之,将爻辞断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爻中,“见”训为现。“金”本义为青铜,是会意字,金文表示可以制作箭和斧的金属。[8]“夫”指成年男子。“躬”指身体。“攸”本义为水平稳地流,含平稳悠长之意。古代铜为贵重物品,可用于兵器,“见金夫不有躬”可释为看到有钱或有势的男子出现,便不能把持自身。爻辞以男子娶妻之事比喻这种启蒙情况,告诫男子不要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否则受益不会长久,因为她志不在此。故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其教育启示是:如果学生对所授的知识不够专注,不必强求,强求也收不到好效果。

六三是下卦最后一爻,被动学习的高级阶段。随着心智成长,学生或许会对当下学习产生动摇,这种“见金夫不有躬”情况产生的原因,或是由于当前所学的确不适合自己,或是认为别的知识更有发展,或是认为老师讲课不好等等,不一而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不专心,启蒙将收效甚微。初六和九二处在蒙昧的初始阶段,可塑性较强。六三则不然,它涉及价值观等问题,故强求不易见效。爻辞包含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它不仅强调师者要顺应学生的兴趣来培养,不宜一味强求;同时它也强调师者要善于发现学生兴趣所在,要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自由。

现实中,如何实施六三爻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个难题,也是许多教育改革者孜孜探索的问题之一,它受到学生、教学管理者、社会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目前,高等教育中允许部分学生在对大学有一定了解后重新选择专业,这或许可看作是对六三爻原则的一个良好尝试。

4.六四爻:困蒙,吝

六四开始进入上卦,爻辞可释为遇不懂而不加启蒙是有弊端的。这里需先理解上、下卦间的关系。易经64卦的卦象均由六爻组成,六爻顺序表示事物发展次序,例如乾卦,可清晰看出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的发展脉络,蒙卦亦大致如此。从指示人事方面看,卦中六爻依次代表元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宗庙[6]112,递进关系明显。因此,下卦三爻属事物发展的较低层次,表自由度相对低。上卦三爻属较高层次,表自由度相对高。依照这一规律,将蒙卦上、下卦看作层次不同的两类启蒙状态似乎更容易理解,即下卦属被动学习阶段,其特点是教师导向作用的重要性突出,是主要针对他人的启蒙;上卦属主动学习阶段,主要针对自身的启蒙。

六四爻的困蒙之弊可从师生两方面解读,其中蕴含着教学相长的理念。师与生是相对概念,“师不必贤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均是此理。随着知识爆炸式增长和信息化推进,弟子贤于师的情况普遍存在,如师者不解困蒙之吝就很难做到教学相长。正如《周易折中》所载:“不能亲师取友,其困而吝也,自取之也”[7]74。《易经》解释该爻辞时写道:“困蒙之吝,独远实也”,进一步告诫人们困蒙会令自己孤立而远离真知。

5.六五爻:童蒙,吉

童蒙此处释为表现出“蒙昧若儿童貌”,即一种不耻下问、大智若愚的积极求学态度。脱蒙对象非特指儿童,而是包括教师在内的一切求知者。《周易折中》记载:“居尊位而能以童蒙自处,其吉可知”[7]74,可见六五并非真正的蒙童。另外,学海无涯,人总在求知的路上,荀子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4]4,当代流行的终身学习等均是此意。因此,若想不断精进,需培养随时谦虚受教的学习态度。

六五启示我们“童蒙”是一种求知的最佳境界。易经中的爻辞的一般是五爻多功,蒙卦中六五爻处天子位,为启蒙的实际最高阶段,表启蒙已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六五阶段的学习者周围多不若己者,若想“假人之长以补短”,需心存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用童蒙心理去求知。童蒙态度既是一种求知的手段,也是一种素质。否则就会出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所忧虑的那样,他人会由于私我、或畏我、或有求于我等原因知而不言,导致高位者难知事物真相。

6.上九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过犹不及是《易经》的一个基本理念,上九即指启蒙过头的情况。

启蒙目标是“蒙以养正”。启蒙过头是指求知者在不当欲望方面获得了某些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但这种认知并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对于启蒙过头的情况,往往需采取较为严厉的手段进行思想改造,称之为“击蒙”。即《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10]233,《周易折中》所言:“唯捍其外诱,以全其纯,则虽过于严密,乃为得宜”[7]75。

“不利为寇,利御寇”强调击蒙只是方法,需要尽量避免激起逆反。认知水平决定于认知主体和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经历不同,必然导致认知上的差异。因此,启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善于理解对方认知的客体原因而作出适当的理解和诱导。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击蒙只是方法而非目的,即使法律这样的强制性手段,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使人改过自新,或是为了警示世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五、总结

由于《易经》文辞古奥简约,导致后人对“蒙卦”的解读产生了诸多歧义,却也因此而使其内涵更显丰富。文中对各爻“爻辞”的解读绝非其内涵全貌,对“卦象”和“卦辞”的解读亦是如此。对蒙卦内容中难以言传的意境,需要仔细用“心”去体会,这会对教育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易经》内容含象、数、理、占,今仅主要取易理来探讨教育理念。至于各卦间的错综复杂,各爻间的乘承比应等,一概无涉。如此,虽失之片面,却易为理解。《易经》象繁数滋,普通读者对其内容不必苛求探赜索隐,大可取其所悦,能为我所用即可,正如孔子“不安其用而乐其辞”[15]的治《易》态度。

文中对一些内容的解释,虽力求佐证,仍不免有臆测之嫌。《易经》中对教育具启发意义的不仅蒙卦,望有更多人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使其能对当代的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启示。

猜你喜欢
卦象爻辞童蒙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易经》象数模型在股市行情预测中的应用探析
童蒙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八卦可能源于竹卦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长孙皇后的易经哲学
童蒙养正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