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2021-05-31 22:33叶梦婷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童蒙日用德育

叶梦婷

摘   要: 儒家教育体系博大、义理宏深。朱子继承传统儒家道统,集理学之大成,以教书育人、传播发展理学为己任,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统一过程关注的教育学家,尤其重视童蒙教育。本文从朱子童蒙思想的背景入手,阐述朱子童蒙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关键词: 童蒙   德育   日用   自下而上

“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在先秦时已现,《周易·蒙》道:“蒙以养正,圣功也。”[1、(146)朱子言:“盖言蒙昧之时,先自养教正当了,到那开发时,便有作圣之功。”[2](1746)意指只有在童年时期注重施行正确的教育,培养道德品质,才能成就圣人功业。反之,若蒙昧之中内心不正,“他日何由得会有圣功”。就人的一生而言,不明不清的状态时有发生,时刻保持纯善中正的心性与良好的行为操守尤为重要,这些为人处事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必须从童蒙时期开始培养。朱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将儿童教育、青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统一过程关注的教育学家,重视童蒙教育有一定的背景因素、特点与价值。

一、朱子“养正于蒙”教育思想形成的必要性

(一)纲常崩坏的南宋王朝。

宋朝是古代中国社会化程度、经济发展最发达的时期,但土地兼并、“三冗”、疆土分崩离析等带来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宋王朝命运跌宕起伏,社会亟待改革。有识之士提出许多针砭时弊的措施,包括朱子在内的儒者呼吁“正君心”“作新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朱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民心思变的主要原因是道心惟微、君心不正和人心浮动,导致伦理纲常崩坏。为此,朱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匡助社稷。他将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是为了强调中正心性培养的必要且重要。朱子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主张蒙学教育尤其应当注重内心伦理道德品质的培养。“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稽圣经,订贤传,述此篇以训蒙士”[3](398)。

(二)童蒙年幼无知的心理特点。

童蒙,指的是思维形象直观、年幼无知的儿童,他们缺乏知识、不明事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倡道东南”的杨时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儒家的“心性论”,提出“明镜说”:“夫心犹镜也,居其所而物自以形来,则所鉴者广矣。”他认为人的心性如同镜面一般,干净无垢,人们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将通过心性这面镜子一一映照表现出来。后朱子将人的心性比作水:“水无有不清,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2](58)以此说明“人物性本同,只气禀异”的道理,为教育引导变化气质,复归“天命之性”的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因如此,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蒙学时期是最基础、最原始的首要阶段,应以顺应童蒙时期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施教,从浅显易懂、易于操作的方向入手,以修养心性、教养言行为主要内容。

(三)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精神内核要求。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王道”“民本”等主张;教育上强调“仁义、礼乐、忠恕、诚信和‘五伦规范”,对修身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4](2),影響此后儒家学说的发展方向。自唐后期以来,儒学批判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发展为理学。朱子继承传统儒学教育思想“德本艺末”的内核,形成一整套教育教学规划体系。“盖古人之教,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稍长,而传之以诗书礼义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微,各有一知其义礼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也”。

此外,朱子幼承庭训,父亲朱松,加上“武夷三先生”等的细心教导,让他从小便立下了“不如是,非人也”的人生志向与行为准则。故此,朱子着力童蒙教育,坚持“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认为“儿童接受童蒙教学打好基础,学会谨守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和饮食之节,养成正道,于扫洒应对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成年之后,才能通达事物,无所不能”[5](367)。

二、朱子“养正于蒙”教育思想的特点

在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历史背景指的是一定时间和地点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条件,是人们全面认识历史中出现的人物、事件等现象的首要因素。对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朱子童蒙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内在价值。朱子重视人才的培养,希望以此为途径端整人心、匡扶社稷。朱子言“日用间天理流行”,“天理”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准则,更是朱子理学的哲学基础。与佛、道等学说相较,儒学讲求道德涵养与日用中践行“天理”,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以此为特点和“成圣成贤”的修养方法。

(一)坚持以德育为主,自下而上的人伦之道。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的施教者在教育行为中都承担着引导、教授这一重要的职责,自我认知、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尤其关键。儒家教育向来注重对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培养。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看来德先“艺”后,德重于“艺”。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子道:“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实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后续才是六行、六艺和八刑。可见儒家教育观对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培养偏重。“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朱子认为圣贤用心做学问,以修身成德为目的,今人多以功名利禄为求学目标,以至于学问做得不扎实、不切己,推己及人、止于至善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朱子要求蒙学时就应当开始注重德育。“人之幼也,不习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3](382)。他以儒家伦常为教导守则,以圣贤传及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教学内容,以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培养为目标,教导儿童如何对待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在内的五伦关系,从童蒙时期的教育开始,为培养贤人和圣人,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奠定基础。此外,朱子还致力于编纂《童蒙须知》《小学》等童蒙教材,著书立说、影响深远。明儒陈选曾评价《小学》一书道:“圣人之道,人伦而已矣,学之必自小学始。朱子小学一书,其教化在于明人伦,其要在于敬身,盖作圣之基也。”[3](381)

朱子一生躬身于教育事业,不仅坚持教育以德育为主,还主张以自下而上的人伦之道落实“养正于蒙”的教育理念。“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他在《童蒙须知》与《小学》等蒙学书籍中分设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及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嘉言、善行等章节,寓理于事物中,从身边简单、触手可及的事物中教导儿童做人做事、存心养性的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易于儿童在实践中培养与升华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意志,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

(二)道德操行在日用间养成。

为人处事的基础是先学会如何做事,了解这些“小事”相关的道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规律。蒙童的特殊心理需要施教者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施行德育、智育与美育。在教育中,朱子重视在日用间涵养德性,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天理”。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朱子认为身体端正、服履整洁,平时妥善收拾爱护衣物,是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多有关于衣服端正与为人品质关联的记载。如《左传》中“鉏麑触槐”的典故,赵盾严谨审慎、恭敬敦肃的仪则操守与道德认知在日常行为中得以体现,甚至拯救了自己的生命。朱子主张的教育是一个将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体道德思维意识,外化成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的过程,通过持守涵养、致知力行,达到“心与理一”的修养境界。“日用”教育要求自小便开始培养,循序渐进,以此贯通大学乃至一生教育中。如朱子教导学生从小就务必做到“头紧、腰紧、脚紧”,此言并非对华冠丽服的追求,或是着装审美的刻板要求,而是朱子认为衣着宽慢松散,身心容易放松,无法约束欲念,行为容易放肆不端严,除了被他人轻视之外,还容易让自身陷入困难甚至危险的境地。

在父母与子女的礼则方面,朱子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是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为此“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逼屦着綦”[3](398)。子女从小就应当养成侍奉、体贴父母的好习惯,在鸡刚鸣叫的时候就要起床洗漱,由头到脚收拾妥当后再向父母问安或照顾父母,以周全的仪容、崭新的面貌表达为人子女恭敬的孝心,求得父母的舒心与放心。

此外,朱子说道:“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5](373)“洒扫”二字意为先洒水浥湿灰尘,再前后清扫,若颠倒顺序或没有做到位,则容易打扰妨碍到他人,增加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概率。朱子特意在《童蒙须知》中教导儿童如何扫洒,看似简单日常,实则希望儿童在小事中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及科学合理的处事思维方式,并通过不断的行为训练,实现“成圣成贤”的修养目标。

三、结语

“养正于蒙,学之至善”。朱子不仅是一位理学集大成者,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从儿童、青年到成人的教育理念是一套终身教育的体系,并且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重点与方法途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已。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朱子着紧于童蒙时期的道德教育和日用教育,因为这是“学做人基本”,培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固本培元”的基础时期。“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璞,只就上面加光饰”[3](381)。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中“蒙卦”以泉水为引喻,点明泉水蜿蜒从山涧流出,虽屡历山险,但在正确的指引方向和坚定的毅力下,潺潺泉水终能汇入江河大海。正如教育,若是一开始便果断地选择培养学生行己有耻、纯善中正的道德品质为教育的方向,则纵使育人的过程漫长又曲折,终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全方面人才。这便是儒家教育倡导的治蒙之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朱子童蒙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体现。

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之根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童蒙时期是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初始阶段,需要依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良好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再由实践巩固认知的漫长过程。现如今,一些施教者过多地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忽略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过分地将“兴趣班”“提高班”“补习班”当作学习的重点而忽略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一些知情意行发展不均衡的“畸形人才”,与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以朱子“养正于蒙”的思想为童蒙教育基本理念,重视对儿童早期行为规范的培养与训练,能兼顾儿童社会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对儿童的成长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将大有裨益。“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小学之方,洒扫应对[3](394)。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于心诚,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3](393)。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黎靖德.朱子语类[M].上海:中华书局,1986.

[3]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小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童蒙须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童蒙日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从明清代表性小说看中国古代儿童启蒙教育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拉芳日用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