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薇
摘 要: 二战至今短短七十几年内,为了适应日本国内教育发展及国际社会变革,日本国立大学的统一考试制度先后经历了四次改革。近几年,在“高大接续改革”背景下,日本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统一考试制度改革。本文对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进行梳理,剖示其长处和教训,为我国新高考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日本国立大学 统一考试制度 改革历程
二战至今短短七十几年内,为了适应日本国内教育发展及国际社会变革,日本国立大学的统一考试制度先后历经了四次改革。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由于曾长期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在教育观、考试制度等方面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二战后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的改革历程,可以给我国新高考改革以启示。
一、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二战前,日本各大学各自组织本校的招生考试,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并不存在。二战后日本的国际国内情况迅速发生变化,为了选拔高素质的人才、从长远计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日本文部省(2001年由原文部省及科学技术厅合并组成新的文部科学省)开始探索建立统一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直属文部省的国立大学自然成为改革的先头部队。
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后,本研究认为,日本国立大学对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探索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初建时期、探索时期、成熟时期。
(一)初建时期(1945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的初建时期指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探索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开始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及管制措施,由此,日本社会开始推进民主化改革的进程。在民主化改革进程中,教育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教育改革中,日本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并开始探索建立国立大学的统一考试制度。
1946年,文部省决定仿效美国的学术性向测验建立一个由文部省统一命题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1947年,文部省第一次举行了以“旧制高等学校”毕业生为对象的统一入学考试——“智力测验”;随后,在1948年—1954年间,“升学适应性考试”取代了“智力测验”。不同于“智力测验”的是,该考试以报考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考生为实施对象,私立大学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该考试。“升学适应性考试”由文部省组织统一命题,旨在测定考生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智力[1]。报考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的学生若想参加各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必须先通过“升学适应性考试”才有报名资格。自此,日本国立大学形成了统一考试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统分结合”的方式。
在“升学适应性考试”实施后,一些社会办学机构纷纷举办各种补习班和模拟测验帮助考生应付该考试,为了升学,家长和考生对此趋之若鹜,学生整日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大大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不仅如此,考生还要参加各个大学单独举办的入学考试,这对考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现实情况是,“升学适应性考试”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果,因为各大学更看中本校组织的自主招考试,所以以“升学适应性考试”的成绩为标准选拔考生的国立大学很少。基于上述情况,日本文部省于1955年废止了该考试。
(二)探索时期(1955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在“升学适应性考试”被废止后,日本国立大学的统一考试制度建设进入了短暂的空白期(1955年—1963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高中毕业生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想进入大学学习。尽管许多大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但容量仍然有限[2](47-49),这样必然迫使高校采取高淘汰率的入学考试选拔更优秀的学生。此外,不同大学所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一场又一场考试使学生难以应对。再加之各大学组织的考试每年只有一次,基本上是“一考定终身”,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考生多次落榜的现象。学生和家长要求全国统考的呼声愈来愈强。1963年,文部省成立了“财团法人·能力开发研究所”(以下简称“能研所”)研究大学统一的入学考试问题,并在“能研所”的组织下实施了以国立大学为对象的统一命题的招生考试——“能力开发研究所考试”(简称“能研考试”)。该考试将个人能力作为重点考核内容,采取能力为上的录取标准。在实行“能研考试”期间,各国立大学仍然组织本校自主招生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学力。最终,学生的录取需要综合考虑“能研考试”及国立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两次考试的成绩。
“能研考试”从开始实施起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尤其是其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国立大学和高中都对该考试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提出了质疑。日本教师工会直接批评道:“这一考试反映了文部省错误的人才选拔政策。”[3](187-195)由于高中和大学都对“能研考试”持怀疑态度,因此利用该考试结果的大学只有少数,参加“能研考试”的人数年年减少。由于能力开发研究所主要依靠考试报名费作为收入,报考人数的减少使得能研所的经费来源成为问题,直接影响了“能研考试”的进行。文部省在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后,决定从1969年起停止实施“能力开发研究所考试”,能力开发研究所也于当年三月份解散。
(三)成熟时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由于前两次建立统考制度的失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日本各国立大学又恢复了各校自主招考的模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是日本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入学人数的激增使各国立大学难以招架,大学要求举办统一招生考试的呼声愈来愈高。此外,在经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发展后,日本经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寻求产业转型成为日本面临的重要问题[4]。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人才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个性及创造性。原有各自为政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选拔新型人才的需要,亟待改革。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国立大学的统一考试制度趋于成熟。
197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国立学校设置法》修正案,增加了成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相关条款;同年5月份,在国会支持下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正式成立。1979年,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主持下,日本的国立大学、公立大学举办了“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以下简称“共通一试”),标志日本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正式确立。“共通一试”不分文理科;国语、数学、外语、社会、理科为该考试的五大学科,所有报考国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的考生都必须参加五个学科的考试;考试内容全都限定在文部省发行的《高中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为了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共通一试”的题型均为客观题,没有简答、论述等主观题型。统一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各国立大学有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保障了人才选拔过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考试的公平与公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然而,随着考试的实施,弊端逐渐显露。弊端之一是考试题型全都是选择题,题目类型过于单一。尽管选择题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但是只能体现结果的对错,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思考过程,存在缺陷。弊端之二是“共通一试”加重了考生的负担。报考国立大学的考生必须参加五大学科七个科目的考试,考试通过后才有参加各国立大学单独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在自主招生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被心仪的国立大学录取。相比之下,报考私立大学的考生轻松许多,他们只需参加三大学科三到四个科目的考试,或者直接靠推荐入学。“共通一试”的实施使报考国立大学的考生面临比报考私立大学的考生更大的压力,毫无公平性而言。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弊端外,“共通一试”在实行过程中还产生了诸如“各大学过分依赖考试结果,在录取新生时只看总成绩排名”的现象,使得序列化倾向在国立大学之间尤为明显[5](43-46)。此外,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知识的机械记忆,忽略知识的灵活运用,阻碍了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由于弊端过大,1989年“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被废止。
二、日本国立大学现行的统一考试制度及其改革新动向
在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后,日本国立大学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模式已固定为统一考试结合自主考试的两次考试制度。近年来,随着学生学力下降、少子化背景下的“大学全入”等问题的凸显,该招考模式的局限性与弊端日渐凸显。当下日本进行的“高大接续改革”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作为改革的中介,推动了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新一轮改革。
(一)日本国立大学现行的统一考试
在“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被废止后,1990年日本文部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推出了“大学入学中心考试”(以下简称“中心考试”),这一考试到今天一直在施行中。“中心考试”共设有六大学科(国语、数学、外语、理科、地理历史、公民)三十个科目,考试范围限定在《高中教学大纲》内,除国语是必选科目外其余科目皆可自由选择。各国立大学及不同学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决定考生需要报考的学科及科目,使国立大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中心考试”取消了对考试科目的限制,允许各国立大学基于本校需求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赋予国立大学更多的自主权,推动大学的自由化、个性化发展。以东京大学为例,报考该校文科各学部及理科各学部均需要参加五大学科的考试,但是考试科目有所不同[6]。这些考试的要求全是根据东京大学不同学部的要求设定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京大学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大学的自主性。
尽管“中心考试”存在许多优点,但是该考试依旧有一些令人“诟病”之处。首先,“中心考试”的题型依旧只有选择题,并没有解决“共通第一次学力考试”单一选择题型带来的问题。其次,划分过于细致的考试科目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不同的大学及学部对考生报考的科目要求并不相同,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大学的要求选择报考的科目,当考生既报考国公立大学又报考私立大学时,要选择的考试科目更多样复杂,无疑更加重了考生的负担。
(二)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改革新动向
基于少子化问题突出、学生学力低下、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脱节、现行的统一考试依旧存有弊端等问题,2008年12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要探讨新的统一考试制度。2017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高中教育、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和大学教育实施了一系列的一体化改革,这一系列改革被统称为“高大接续改革”[7](42-48+113)。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7年7月13日公布了《大学入学共通考试实施方针》,规定自2021年1月起废除现行的“中心考试”,实施新的全国统一考试“大学入学共通考试”。本次考试将按照难易度分为“高中基础学力测试”(暂称)和“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测试”[8]两种。“高中基础学力测试”在高二和高三两个学年内举行,用于测试学生的学力水平,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聚焦于基础科目的测试。“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测试”取代“大学中心考试”在高三毕业时举行,意在考查学生思考力和批判力、表现力。文部科学省认为这“三力”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能力[9]。2019年,“基础学力测试”已经在语文、数学、英语科目中实施。
总体来看,新的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考试题型不再局限于客观题型,在考试題型中增加了记述式问题,注重考查学力三要素(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其次,“大学入学志愿者学力评价测试”将取消考试的分数评级,实行成绩等级制。再次,实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各大学可根据共通考试成绩、社会化考试成绩中的一项或者同时采用两项评价考生的英语能力。从2024年4月开始,日本将全面实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对英语的考查将从偏重阅读与语法的听说能力测试转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测试,从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转变为知识输入与输出并重。最后,新的招生考试的学力考查从传统的重视知识技能的学力观转向“三位一体”学力观,即关注知识技能、“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与自主学习态度的融汇。
三、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改革历程对我国新高考改革的启发
2014年,我国浙江省、上海市作为试点进行了新高考改革的尝试;2018年,江苏、湖北、福建、辽宁等八个省也开始推进改革,新高考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进。纵观日本统一考试制度的改革历程有得有失,可以给予我国新高考改革一定的启示。
(一)统一考试不能被废止
回顾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当国家统一考试停止时,统一评价标准的缺乏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统一考试一旦停止,各大学便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尽管自主招生有利于保持大学招生制度的多样化,但是各大学招生考试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考生负担加重,教育的公平与公正难以保证。公平公正是考试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统一的考试制度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之一。因此,无论考试制度如何改革,统一的招生考试绝对不能被废止。
(二)关注统一考试的导向性
高考常常被认做高中教育的指挥棒,经常出现“考什么便教什么,怎样考便怎样教”的现象,高考对于高中教育具有无法忽视的导向性。无论统一考试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都不能脱离高中教学大纲。同时,大学的统一考试是衔接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中介,应当注重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衔接。
(三)科学设置统一考试的科目
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经验教训表明:统一考试的科目设置应当具有科学性。一方面,统一考试必须设置必考科目,这是不能越过的底线。任由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下,将无法避免学生为了应付高考只选择简单的科目学习的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选考科目的设置不宜过于复杂。尽管选科目设置得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需要,但是划分过细的考试科目容易割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应当科学设置统一考试的科目,将考试的统一性和可选择性科学地结合起来。
(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加强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单一的人才选拔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种人才的需要,因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通过梳理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化必须是以统一考试为前提的多元化,具体体现为所有报考国立大学的考生都必须参加文部科学省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参加大学组织的自主考试。在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从2004年实施起到2020年已经17年。2020年,教育部宣布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将被“强基计划”所取代。但是高考+“强基计划”的录取模式依旧是统一考试+自招考试相结合的二次考试模式。要想使统考+“强基计划”发挥应有的优势,就必须为试点高校组织的自主考试制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自主考试加以规范。
总之,对日本国立大学统一考试制度的改革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我国新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日本统一考试改革历程能加深我国对新高考改革的认识,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参考文献:
[1]刘云.统一与多样—战后日本国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演进[D].保定:河北大学,2016.
[2]温芬.战后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轨迹[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木村拓也,倉元直樹.戦後大学入学者選抜における原理原則の変遷——『大学入学者選抜実施要項』「第1項選抜方法」の変遷を中心に[J].大学入試研究ジヤーナル,2006(16).
[4]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宜年,史亚杰,张德伟.日本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多样化[J].外国教育研究,2002(06).
[6]東京大学.東京大学入学者選抜要項[EB/OL].http://www.dnc.ac. jp/albums/abm. php? f=abm00010634.pdf&n.
[7]刘海峰,胡永红.日本高校招生考試改革困境与最新动向[J].现代大学教育,2015(03).
[8]文部科学省.高大接続に関する参考データ[EB∕OL].http://www.kantei.go.jp/jp/singi/kyouikusaisei/dai9/siryou2.pdf.
[9]日本文部科学省.高大接続システム改革会議「最終報告」[EB/OL].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ousa/shougai/033/toushin/1369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