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琳
摘要:思维品质是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有效的思维方法的训练。而长期以来,中学教师普遍感觉对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本文尝试从高考备考复习的真题讲评入手,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思维方法训练,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突破学生主观题提分瓶颈。
关键词:思维方法 逻辑性 深刻性 批判性
高三政治主观题的复习一直存在“教师讲得很卖力,学生听得很费劲,拿到习题再练习,还是不能得高分”的困境,仔细分析学生在答主观题时为什么会始终停留在随意罗列知识点,理论和材料“两张皮”,甚至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呢?归根到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平时只注重表层知识的教学,忽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难题,那么,如何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尽最大可能引导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解析真题中的思维方法,为学生理解和应用思维方法提供路径,进而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分层训练,提高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是指思维活动应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程序进行。主观题答题要引导学生注意有根有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如2018年全国Ⅱ卷40题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这一真题,学生几乎没人注意到材料和设问中“研发”“推广”两个词的层次问题,不懂得这两个层次对原理的取舍和答案组成的作用,因而出现简单罗列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材料表述无目的、无层次等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1)分析材料中段落之间的关系?(2)分析国标答案的层次?(3)国标答案是如何对应材料中的层次的?使学生意识到材料中二三段讲的是“研发”,二三段是递进关系,第四段讲的是“推广”,引导学生对设问中的关键层次性语言给予重视,帮助确定答案的逻辑和层次。
二、演绎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主观题答题要培养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
如2015年全国1卷40题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实际作答中学生基本没看懂这一设问,只是围绕认识罗列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深入分析。我引导学生思考:(1)感受属于认识吗?(2)认识的含义什么?(3)认识的主体是谁?客体是谁?(4)形成不同感受的主客体因素分别是什么,具体到这道题中又是什么?在思考以上问题中,学生发现必须先弄明白“感受”属于认识范畴,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此题中主体是不同学者,“客体”《记住乡愁》这个纪录片。通过这样的层层解析,引导学生懂得思维如只停留在较浅层次,只能是隔靴搔痒。应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才能直达靶心,切中实质,真正说清说透问题,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才是超越浅层次的学科深刻思维。
三、评析训练,锻炼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评析类主观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条件性,辩证全面理解问题实质,提出有意义的答案。
如2019年高考全国1卷40题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对这一设问,学生往往站在某一立场上进行说明、论述,不能辩证地进行分析,导致答题单调片面。还有学生要么是只评不析,要么是只析不评。我以一份只是从传统村落存在的意义角度答题的学生答案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答题为什么不能得出不会消亡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传统村落为什么出现消亡?(2)是必然走向消亡吗?(3)怎么才能让其不走向消亡?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评析题不能只站在某一立场或某一角度进行论述,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要指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也要指出错误的观点是什么,也要说明理由。
可见,思维的培养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概括讲述层面,就像只学游泳的方法而从未下水训练一样,不能真正使学生弄清自身思维的不足之处和问题所在,从而使学生仍然用原有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从而制约其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我们必须真正从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具体案例人手,才能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找到学生思維方面问题的真正症结,有针对性地提供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其彻底得到转变和提高。这个过程需要细致耐心地分析,需要持续渐进地引领和持久不断地训练、巩固。
综上所述,思维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思维方法一经掌握,会有效提高一个人的思维素养和能力,对学生今后描述和阐释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助推作用,而且不仅可以应用在政治学科,还可以对学习其他学科甚至今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非常良好的作用,因此重视思维方法的讲授和培养是我们今后教学中一项影响深远的基础性工作,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