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仲平
摘要: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在围绕以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上统一了认识,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经验。主要做法是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机制;立足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线路;突出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瓶颈。主要措施包括完善乡村旅游脱贫规划;加强乡村旅游建设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关键词:精准脱贫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
一、花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风光优美
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现辖长乐、猫儿、补抽等三乡及花垣、边城、龙潭、民乐、石栏、吉卫、雅酉、麻栗场、雙龙等九镇。全县总人口2018年末约31.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3.95万人,总面积1109.35平方公里。县域内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挺拔雄奇的崇山峻岭,有幽幽奇峻的峡谷龙洞,域内沟壑纵横,溪河交错,碧空悠悠,溪流淙淙,朝雾蒙蒙,晚霞霏霏。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日照强、雨水多、气候宜,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二)旅游资源丰富
1.资源种类多样
花垣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据调查资料统计,有二十种资源类型之多,这十分利于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开发,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来满足不同客源对不同市场的需求。类型多样化的旅游资源还能组合成多种旅游商品。
2.资源分布均匀
全县大大小小二十多种旅游资源在3乡9镇都有分布,但其中的十个核心景区又只集中在5个乡镇,每个资源密集区都具有开发潜力大、优势独的核心资源。这种资源分布格局既有利于形成一镇一村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同时也可以避免区域旅游开发的单极化趋势,有利于花垣县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
3.自然风光旖旎
在花垣县乡村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占有一定的优势,兼有山秀、峡峭、河清、湖明、瀑奇、洞幽、林参、泉甘等多种自然景观元素,构成花垣县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和花垣旅游的优美意境。但是与山水资源丰富的湘西其他地区如凤凰及周边地区如张家界来比较,就显得资源优势不太突出,竞争力不足。这就要借助其各种独特的优势,挖掘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在价值。
4.历史文化悠久
花垣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1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的遗址,清乾嘉苗民起义古战场遗址位于雅酉镇黄瓜寨,边城镇小寨狮子洞的抗日石刻遗址,花垣第三中学的国立茶师旧址等人文景观;花垣县是湖南有名的“百里苗乡”,县域内苗族文化古朴神秘,目前开发出的苗族哲学、苗语文、苗画等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获得“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个“国”字号荣誉。
5.产业资源突出
花垣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锰矿探明储量是湖南省最多,在全中国仅次于广西,排第二;铅锌矿探明储量也十分丰富,居湖南省第二、中国第三,目前是湖南省乃至全国原发资源主要供应地。赢得“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之美誉。
(三)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
1.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水利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停车场、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以及旅游购物、娱乐、医疗救护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旅游交通建设取得巨大的进展。已经同区外建立了水、陆、空方面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交通可进入性强。目前县域内省、国道公路总里程2036.62公里。目前,花垣县已有6家旅行社(含旅行分社)、3家三星级饭店、5家二星级饭店、18家星级农家乐。2018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初步建立起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
2.旅游市场逐步壮大。通过参加湖南休闲农业旅游交易会、湖南农业会等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积极进行旅游品牌宣传推广。加大媒体宣传。协助拍摄完成“神秘苗乡”系列旅游专题节目;旅游卫视《文明中华行》栏目组来县进行“神秘苗乡”系列专题节目拍摄,取景地点为边城茶峒景区、双龙镇十八洞村、双龙镇金钉子地址公园。节目播出后将大大提升花垣县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各乡镇根据各自的特色资源,通过举办桃花节、过苗年、农耕文化节、赶秋等传统民俗节会活动,扩大知名度,提高了乡村旅游的氛围,唱响了“蚩尤故里、世界边城”主题。建设花垣县旅游信息网站,随着申请国家非遗传物质成功,大大提升了花垣县旅游产品知名度,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机制。近年来,花垣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战略发展思路,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出台了《花垣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五大板块”相关规划,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乡村旅游脱贫工程指挥部,乡村旅游脱贫工程作为全县精准脱贫十大工程之一每年安排80万以上的工作经费,从政策机制上为乡村旅游脱贫提供了保障。
二是立足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线路。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来规划。相继完成六部发展旅游产业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打造“神秘苗乡”精品路线,实施了以金龙村、扪岱村、老寨村、板栗村、十八洞村、立新村、磨老村、坡脚村、隘门村、茶园坪村等10个重点村为节点,以让烈村、芷耳村、洞溪坪村、花桥村、蚩尤村、五斗村、辽洞村、紫霞村、下瓦水村、马道子村、水田村、桐木寨村、中寨村、漏那村、南太村、桃花村、龙孔村、排料村、高务村、补毫村等20个特色村寨为辐射的苗族村镇游精品线建设,着力打造苗族民俗风情游、古村古寨游。
三是突出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瓶颈。坚持公司化运作,成立了旅游投资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对接战略投资者,鼓励县内外企业、团体和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目前,已经成功与湖南开成实业公司、首旅集团华龙旅游实业公司签约、与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旅游扶贫联盟签订框架协议,确立了“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开发运营模式。四是强化项目建设,改善旅游设施。坚持保护为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了古苗河流域的特色民居保护性修缮;投入9000多万元完成了边城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乡村旅游脱贫规划
围绕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全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带动脱贫”的思路,把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林业规划、土地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有机结合,力促多规合一、全域发展。对有资源、有特色、能示范的乡村旅游扶贫村,紧密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重点规划和策划,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充分考虑旅游市场需求,完善游、行、吃、购等要素的产业链。
(二)加强乡村旅游建设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加强景点建设,加强旅游环境、交通、住宿、餐馆、娱乐、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公开、公正,让全村人民和附近农民群众从旅游开发中受益,更好地支持旅游开发,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突出抓好标识标牌、停车场、餐饮客栈、游客服务中心、乡间游步道、旅游厕所、汽车营地等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区WIFI的全覆盖,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乡村景点的文化保护应该有一套健全的保护机制,完善生态保护、建筑修复等方面的工作。对乡村景点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分析村落的自演过程,避免在规划过程中造成景观破坏。对建筑群落或者单体景观进行研究,在确保村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维系村落的良性发展,正确引导村民的景观保护意识。
(三)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加强对当地群众的旅游文化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群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选拔当地年轻优秀的人才到艺术院校進行深造学习,或引进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高节目创作和表演的水平;用政策资金鼓励扶持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民族特色项目和文化,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坚持把充分利用好与保护好生态环境相结合,把突出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综合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特色村寨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决策和措施将在立足本地特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发扬优势、取长补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百年品牌。建立乡村旅游脱贫培训基地,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以乡村旅游扶贫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业主和旅游从业人员为重点,由县人社局、旅文局等部门分级分类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民俗文化、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管理和技能培训,激发自我创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服务水平。
(四)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优化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将乡村旅游扶贫方案归纳到扶贫开发管理体系之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现乡村旅游扶贫粗放管理的升级。以村为单位,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出其在市场中的价值,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了解市场价格,正确引导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向。利用合作社加示范户的方式,形成一体化的运行管理体系。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进行食宿、礼仪、传统技艺等方面的培训活动。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扶贫、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管理服务联席制度。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以村为单位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公司+合作社+示范户”的模式,实行标识标牌、星级评定、收费标准、客源分配等“四统一”规范运行管理。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教育、文化等培训资源,开展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人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