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激发留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

2019-03-05 13:32高淑平
关键词:二语表达能力意愿

高淑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人们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交际意愿,即在某一特定时间跟特定的人愿意进行交际的倾向,这是交际行为得以产生的心理前提,也是对交际语言的有效输出产生直接影响的心理因素之一,会直接影响交际者是否参与交际及其在交际中的表现。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影响留学生汉语习得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其中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对二语习得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应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通过增强学习者的二语交际意愿,语言教学才能实现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接触和交往的社会意义”[1]。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口头交际的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启动二语交际行为,从而实现语言输出与交际训练的教学目标,正是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之一。

二语交际意愿的概念源自母语交际意愿。“母语交际意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受到诸如内向、反常和情感疏远、自尊心、交际能力和交际焦虑的影响。”[2]相对于具有稳定的性格特征的母语交际意愿而言,影响留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最相关的就是二语表达能力较之于母语表达能力的差距,其次也有内部的如学习动机、性格特点、情绪情感等因素,以及外部的如交际行为的场景、对象、话题等所引起的交际焦虑等因素。

对于性格开朗外向、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而言,二语交际意愿必然也是强烈的、积极的。然而,当以上三个方面中的某些因素对一部分学生的交际意愿产生负面影响时,这些学生就会有意地采取回避二语交际的态度与行为。笔者认为,回避与人交际、甚至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学生并不就是回避对目的语的学习,也不就是没有与人进行交际的愿望,每一位选择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其内心都必然是有着求知欲与表现欲的,只是其内在的交际意愿由于某些因素(如交际羞怯或交际惰性这样的消极心态、交际话题或表达能力)没有得以激发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从而启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际行为,并进而在交际过程中达到语言技能训练与二语习得的目的,否则,语言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教学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本文将交际场景设定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环境之中,即以师生们日常的课堂环境与生活环境为主,这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以教与学为明确的行为目的的、教师们可控和半可控的二语交际环境。那么,在不考虑学生个体内在差异性因素如学习动机、本身性格、随机情绪等的前提下,从教师外在干预的层面上考虑,能够激发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决定性因素就可以考虑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合适的交际话题与足够的表达能力。至于学生实际的交际频率与客观的交际质量如何,则是需在主观的积极的交际意愿得以激发并参与交际活动之后,再进一步加以深入考查研究。下面我们就从交际话题与表达能力两方面来讨论如何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

一、合适的交际话题

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中的交际话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主要是由教师引导的、有计划的、命题性的话题,与实际交际环境中的话题相比,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和意向性。话题的组织者是教师,而话题的展开则在于学生的参与,只有能够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使他们产生交际意愿并乐于参与交际,这样的话题才是合适的交际话题。

1.捕捉或制造学生的话题兴奋点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都是讲练式的,因此话题的控制权掌握在教师手上。在教材为本、灵活设计的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在话题预设中善于捕捉或制造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下的二语交际意愿,提高学生的开口率,这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捕捉或制造学生的话题兴奋点,话题的选择与导入是关键。有学者通过调查分析留学生演讲话题的选择,在考虑学生汉语表达水平与国籍差别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留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主要有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个人信息、世界性话题、语言文字这几个大的方面,具体还包括几十种小类,其结论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3]。只有从作为年轻人的学生视角去考虑、计划教学活动,组织话题,不固守于教与学的思维定式,才可能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提升他们的交际意愿,营造一种课堂的交际情境。

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倾向的话题兴奋点需要进行捕捉或制造,那么话题的展开与深入就不排除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恰恰是实践了生成性教学模式的理念。“学习本身就内在地具有发展性,本质上就应当是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其任务不能限于获得、参与既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创造新的知识。”[4]师生的合作与互动,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交际意愿。但是随机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要有灵活的掌控能力和教学经验,既能有针对性地把话题放得开去,还要能适时适机地把话题收得回来。

2.提高师生双方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交际话题离不开交际语境,而语境的背后是文化。文化与跨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需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从教师角度看,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化应当是主导文化,但是教师如果不考虑汉语作为自己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对自己潜在的影响而仅仅从传统语言学范畴的文字、词汇、语法这些语言基础知识方面进行讲授和设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境的交际话题,学生往往就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差异与语境的生疏而产生语言交际的障碍。可以说,即使假设在相同的一种语境条件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由于受母语文化的迁移与规约,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际行为反应。所以,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应该在对学生母语文化与思维习惯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汉语语境交际话题并从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价值观念方面作好恰当的汉文化思维的讲解沟通与引导铺垫,要在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中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围绕具体的交际训练内容设计预期的学生交际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交际意愿,进入交际角色之中。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在展开交际话题之前自身必须做好的功课,而决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把一个话题随便地抛给学生。

其次,从学生角度看,“交际双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及对待彼此文化的态度势必影响他们的二语交际意愿”[5]。学生学习汉语、学好汉语需要在心里面从本民族文化思维中积极地跨越出来,要对汉文化有一定的依附意识与适应意识。了解并遵从语言形式下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汉民族文化规约与交际规则,甚至作出必要的自我改变,是来华留学生在汉语语境中顺利开展学习与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与经验,跟随课堂上教师的语境设定和话题引导,慢慢消除对非母语文化的二语交际的焦虑和回避,并结合自身不同的汉语水平,形成或感性直观或理性理解的不同层次的跨文化适应的意识,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足够的表达能力

交际意愿的生发还需要交际能力的支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而学生能够有意愿实施交际输出目标语言的必要基础是要具备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评价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

1.课堂外社交习惯的培养

学生二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仅仅依赖课堂里有限的教学时间就能够实现的。所谓功夫在平时,也就是说在课堂之外,教师就要灌输给学生一种意识,无论是遇到老师还是同学,都要能够见人就开口、见面自然熟,养成一种乐于接近人的、积极的社交习惯。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在自然的、日常的状态下的开口频率与交际频率,使之形成一种良好的参与交际的意识与习惯,并将这种意识与习惯迁移至课堂学习。否则,一个平时就不爱开口说话的学生,怎么可能会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与他人交流呢?所以,对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课外日常的社交锻炼,这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一样的道理。

为了给学生制造在课外开口说话的机会,教师应该在教学安排中给学生特意布置一些需要与身边熟悉的中国人交际才能获得信息得以完成的作业或任务,如指定范围的口头调查、指定目标的采访录音、指定话题的双方讨论、指定内容的合作表演等,并且要向学生强调做作业和完成任务的过程的重要性,感受过程中的获得感与由浅入深的交流进步感,而不是在于最后呈现给老师的结果。这样,就能够以一种看似强迫的手段实则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被动地激发和养成。

作为二语习得的方式,教师还应该主动地牵线搭桥,帮助学生结交固定的汉语语伴与友好的异国朋友,而不应该仅仅扎堆在本国朋友圈子里寻求安全感,要主动地突围出来,推销自己。教师可以介绍学生参加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有中外学生集体参与的实践类活动,比如体育项目的比赛、歌舞比赛、参观、郊游、沙龙、聚会等,促使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能够在与他人结成的特定场合的交际圈中,因主观兴趣和客观需要而被激发。当然,这种交际活动也不是仅仅限制于与他人面对面相处时直接的口语交流,电话、邮件,特别是微信这样的网络环境中需要运用目的语思维来理解与表达的交往方式,也都是属于二语交际意愿下的积极行为。只要学生能够在日常的交际圈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二语交际的意识与习惯,就是对二语交际意愿的有利培养。

2.课堂上协商互动的推进

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不等同于他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但是在二语交际活动中,交际意愿与交际水平必然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此,若要使学生的二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干预以至激发他们源自内在自信心和挑战欲的二语交际意愿,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积极营造友好的而带有辅助性的交际场景。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课堂上,作为一个在学生心中友好、亲切、真诚的老师,要表现出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好奇和兴趣,都有特别的耐心和信心,都能给予属于他们自己的开口机会。一位目的语能力有限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会产生孤立无助之感,而寂静的课堂环境更容易令其紧张、畏缩起来而选择了沉默。平时,教师要亦师亦友,主动地以情感沟通和课下互动的方式降低学生对于二语交际的恐惧与顾虑,听取学生的心声与意见,避免学生在学习方面可能产生的挫折感与回避反应。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目光的“勾引”与语言的“挑逗”,向学生间接地表示出鼓励,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伴随性的积极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与合作意识。

接下来,教师要及时地、适当地采取交际辅助性的教学行为,即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或是欲言又止的情况下,作为学生此时一个特定的交际对象,要主动与学生配合着说,如提示某些词语,补充句子形式,确认、回应或追问内容细节,承续话轮等,这也就是一种“协商”的表现。在二语研究中,“协商用来指学习者与其对话者为克服彼此理解上的障碍而做出的会话调整与修饰”,主要有内容协商、意义协商、形式协商三种。在课堂教学训练学生即时输出的过程中,对于二语表达能力不够的学生,“通过教师(目的语者)与学习者的伴随性谈话,随当前表现不断调整的谈话,前者对后者既不断构成挑战又及时充当脚手架(中介作用),最终导致语言和文化的内化”[6]。当学生接收到来自老师善意的“协商”时,特别是在进行分解话题、层层推进的内容协商,或和句法、词汇相关的语言形式协商时,“有话说不出”的学生就会愿意踩着“脚手架”与教师合作、互动地说下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效接收和吸取可懂性信息的输入,也才会有活跃起来的思维与推进自己的表达动力,使其克服心理上与语言上的障碍开口继续说下去,如此,对学生二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才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不必考虑自己说得多还是少,说得对还是错,说得好还是差,只要愿意开口说话,有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与勇于表达自我的意愿,就是值得肯定的。这样,就向我们的教学目标迈进了关键的一大步。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课堂环境中留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对于语言学习与交际能力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能力的一种突出体现。课堂上师生合作互动,选择合适的交际话题并辅以足够的表达能力是激发学生二语交际意愿,提高学生开口率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广泛研究、深入探讨更多更好的语言教学理念与方法,促进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提升。

猜你喜欢
二语表达能力意愿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有效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