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的科学活动区 “五心”支持策略
——以科学活动区活动“墙面轨道游戏”为例

2019-03-05 04:35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字玻璃珠五心

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

李 敏

科学活动区是幼儿园常见的区域之一。幼儿在科学活动区中可以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按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游戏。幼儿由于思维水平和经验能力的限制,较难完全自发地发起自主学习行为。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不能把握好幼儿自主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幼儿的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日常科学活动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常有以下的偏差:第一,盲目干预。教师并不清楚自己指导的目的,只是盲目地参与幼儿活动,反而干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第二,放任自流。教师不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把区域中的自主学习等同于幼儿的自由活动,或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导致幼儿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第三,功利引导。教师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执着于自己预设的目标,发现幼儿行为偏离预期就进行纠正,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审慎而有效的引导。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有效的支持策略,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笔者以大班科学区活动“墙面轨道游戏”为例,谈谈教师在科学区活动中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五心”策略。

一、有心——明确目标,内化于心

有效的教学策略离不开教师清晰的目标意识。教师只有把握好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助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是科学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活动的起点,亦是最终落脚点。

[案例一]什么样的材料能造轨道?

玩具柜背面有堵泡沫墙,平常教师会用工字钉在上面固定一些美工作品。这天,泡沫墙前围了几个幼儿,原来展示的纸杯底部破了个洞,幼儿便想将玻璃珠投入其中,并在地下放个杯子接住,看谁接得准。木木说:“杯子摆得歪歪的,玻璃珠进不去呀。”可可想了想说:“我有办法!直接投肯定不行,我们可以在墙上造一条轨道,让珠子顺着滚进去。”什么样的材料能做轨道呢?可可兜了一圈,从“材料超市”找来纸筒:“轨道长长的,像滑梯,可以把这个纸筒切开当滑道。这样一个一个接起来就可以了。”……他们会成功吗?还会有什么样的探索呢?“墙面轨道游戏”就这样开启了。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准备了一些工字钉和切半的纸筒,预设活动目标为“熟悉游戏规则、玩法,尝试在泡沫墙上搭建滚珠轨道”。

经过几天的游戏,幼儿已经能顺利搭建一条斜斜的轨道,使玻璃珠滚落到目标的杯子中。今天壹壹设计的线路并非直线型,而是有些迂回。由于轨道长,事先提供的纸筒不够使用,她便去“材料超市”找来矿泉水瓶,请教师帮忙切割。在教师的配合下,幼儿在矿泉水瓶中间挖了孔,替换原来单一造型的纸筒。分享时,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还希望增添哪些材料?”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幼儿说可以使用管道玩具,有的幼儿建议使用水管,还有的幼儿说可以用牙膏盒……教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整活动目标为“在生活中寻找各种材料,大胆设计滚珠轨道并制作轨道”。轨道材料逐渐丰富起来,幼儿通过切半、侧开口等方式使轨道愈加多样,玻璃珠的运动轨迹更富有变化。

教师以核心目标为引领,追寻幼儿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探究体验,支持幼儿自发生成探索活动“墙面轨道游戏”。然而,活动的有效推进仍离不开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与支持。在洞悉幼儿的探究需求后,教师及时予以支持,但并不是一下子就提供丰富可选的材料,而是抛砖引玉,先提供简单材料引导幼儿操作,然后再观察、了解幼儿能否根据设计搭建轨道,并关注幼儿的需要,寻求恰当的时机推进。当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幼儿已基本掌握游戏规则,并能根据设计需求寻找材料,教师便适时跟进,引导幼儿自主收集适宜的材料改造轨道。活动的目标是在顺应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并始终以培养幼儿兴趣、让幼儿亲历探究并自主学习为导向。明确目标,不是只见目标不见幼儿。教师应避免片面追求目标,将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幼儿。预设的目标需追随幼儿,依据实际情况变化,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二、细心——细心关注,捕捉发现

幼儿自主探索,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幼儿自主探索中的发现需要教师的关注。教师要跟随幼儿的经验、能力的发展,及时捕捉新他们的新发现,动态地调整游戏环境与材料,以支持幼儿的需求,推动幼儿的自主探索。

[案例二]轨道容易掉怎么办?

霄霄尝试固定一个圆筒形的矿泉水瓶(尾部切开,圆筒状)。他在尾端和开口处分别钉了一枚钉子,但玻璃珠的冲力一下就把瓶子震掉了。由于瓶口的限制,手没法伸进去在瓶子中间固定钉子。他观察后,从建构区取了一块长条的积木,伸进瓶子里,用力顶住工字钉头,在瓶子中部固定了一枚工字钉,接着又用同样方式固定了卫生纸筒。

分享时,教师请霄霄说说经验。霄霄说:“圆筒形的材料很不好固定,斜坡越斜,冲力越强,钉子固定不够牢固,关卡就容易掉。在固定筒状材料里面的工字钉时可以请积木帮忙。不过,积木有点重,还不够好用。”其他幼儿提出:“找其他轻一点的工具帮忙。”“不要太斜,平一些就可以减缓速度。”“可以多拐些弯。”……霄霄说:“我知道。这叫缓冲。上回我坐爸爸的车出去玩,有个地方抖啊抖,爸爸说那是缓冲带,可以减速。看来玻璃珠速度太快,也应该减减速。”

教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下回搭造轨道时,大家可以试试想出的好办法。”并开设了“斜坡滚物”的新区,让对缓冲感兴趣的幼儿进行探索。

幼儿遇到轨道固定不牢的问题,没有轻易放弃,而是认真观察、思考,并积极寻找对策。难能可贵的是,幼儿在获得新经验后,能与同伴分享、归纳,深化原有的认知,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用辅助工具帮忙固定圆筒中间的工字钉,二是通过拐弯、平缓的轨道减缓玻璃珠滚落的速度和力度。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案,并予以支持。其中牵引出的新概念“缓冲”,与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斜坡滚物”中的探究内容不谋而合,能引起大部分幼儿的共鸣。教师便以此为契机及时开设新区,引导对缓冲有兴趣的幼儿针对不同物体在不同斜度、不同坡面上的滚动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三、耐心——耐心等待,适时点拨

幼儿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需要时间和空间,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漠不关心,而是需要智慧地等待,把握好介入的时机。等待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洞察和信任,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点拨则是基于此的积极介入。点拨并不是把答案和结果直接呈现给幼儿,而是适时适度的提问和追问,帮助幼儿明晰想法,理清思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等待是点拨的基础,而点拨后又需要再次等待。两者相互促进,螺旋上升,推动幼儿调动更多的机智自主解决问题。

[案例三]轨道固定,你有新方法吗?

根据幼儿的建议,教师增添了一根软管。在幼儿尝试开口处固定、对半剪开固定等方式失败后,软管就被抛在一旁。经过观察、了解,教师发现采用工字钉固定材料一直存在问题:开口不大、封闭性的材料不好固定,轨道口径比较小时使用工字钉固定会阻挡玻璃珠前进。原有固定方式已经影响了一些材料的使用。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呢?教师也暂无对策。

这天,霄霄非常兴奋地跑来:“老师,我有发现,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说着兴冲冲地把教师拉到班级的阳台上,指着幼儿园管道上的马鞍卡说:“你看,他们都是用一条铁皮包住水管,再用螺丝卡住两边,就固定好了。”“哦?”教师存在着疑问。霄霄说:“我们也可以把水管贴在地垫上,用铁片和螺丝卡住。”原来他一直在认真寻找对策。教师赞赏地说:“呀,真是很棒的发现!”霄霄得意地说:“对啊!我们需要一些铁片和螺丝。”……其他幼儿也参与了讨论,但大家很快就提出铁片太硬、螺丝不好旋,打算放弃。教师说:“我觉得霄霄提供了一个固定材料的好思路,我们能不能把它修改得更适合些?”幼儿又忙碌起来,找来了纸条、包装带等材料尝试替换,最后决定使用长短不一的不织布条和工字钉配合固定的方案。幼儿发明的“轨道卡”就这样诞生了。

幼儿对探究的执着,远超乎我们想象。他们已经能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和猜想,判断方法的可行性,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日常活动中,教师常常为了设计一份完美的操作材料绞尽脑汁,但一份不够完善的材料留给幼儿的不正是最真实的问题情境吗?“案例三”中教师未能解决的问题,却由幼儿解决了。幼儿亲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真实的问题情境,正是触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最佳契机。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等待,静观其变,以学定教,顺应幼儿的探究需求,推动活动开展。“案例三”中教师适时跟进,肯定幼儿的改进思路,并针对材料操作的可行性予以点拨。幼儿想出了不织布加工字钉的固定方式,切实可行地践行了自己的设想,成功解决了材料固定问题。“灵感一闪”的成就感让他们的探索兴趣越发浓厚,激励了他们不断自主探究、深入学习。

四、用心——三位一体,用心互动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指出,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客体、对他人、对自身的对话,把课堂变成一个不乏主动、自立、合作的对话性实践场所,那么教学会变得单纯、自然、结构化和合理。以往科学活动中,我们所做的“对话”,更多的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幼儿间的对话常常停留在各抒己见的层面上,没有相互关联。对话式学习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需有效串联起三位一体的对话网络,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营造宽松民主的对话氛围,肯定、接纳每个幼儿,同时也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从同伴及教师的观点中调整自身认知,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自主构建新经验。

[案例四]轨道还能运什么?

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只是使用玻璃珠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还可以运什么材料?

幼儿展开了讨论:“我觉得可以使用小棒。”“不行,拐弯时会卡住。”“我觉得可以使用豆子,豆子比较小,滚落的速度就会比较快。”“花生也可以。”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幼儿回答:“小、有点圆,好滚。”“毛绒球应该可以。”“我觉得虽然是圆的,太轻的也会卡住吧。”教师提议:“到底行不行,可以找来试一试呀。”幼儿说:“水肯定行。”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幼儿A:“如果想使用水,要在每个接缝处放一个冰格。纸盒绝对不能用在水里,纸盒一遇到水就烂了。”

教师:“他考虑到水的特点和轨道材料问题。如果是水,应该使用什么材料?”

幼儿A:“防水的。”

幼儿B:“原来用工字钉固定的矿泉水瓶轨道也不行,上面被扎了好多小孔,会漏水。”

幼儿C:“那最好用不织布固定。”

幼儿A:“水有点重量,不能用太多水。如果太多水倒进去,固定的钉子有可能会松,轨道就会被破坏。”

教师:“看来倒水时还得多注意,怎么控制比较合适?”

幼儿C:“就装一小杯,一点一点地倒。玩好后,一定好好收拾,把地板拖干净。这样小朋友们才不容易摔倒。”

从“案例四”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身边常见的物品特征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都在不断发展。对于大部分材料,幼儿已经能做出较正确的推理判断,对于有疑问的材料教师则鼓励他们个别实践操作进行验证。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倾听和提炼,帮助幼儿梳理零散的认知,适时抛出新问题,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思考。幼儿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材料对话,在交流互动、思维碰撞中提升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条理化、系统化,自主构建新的认知网络。

五、放心——尊重信任,放心放手

《指南》指出,教师应“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尊重幼儿,是一种信任,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尊重幼儿,是教师与幼儿的共情,像同伴和朋友一样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为新的创意欢呼雀跃,分享成功的快乐。在科学活动区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放心放手地让幼儿去发现、探究、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五]轨道游戏,怎样玩更有趣?

教师把这片小天地“交托”给幼儿,他们叫它“轨道游戏馆”。为了保证更充裕的游戏时间,除了区域活动时间,教师还整合自由活动和餐前活动时间,让幼儿自由体验同伴的设计,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疑惑。幼儿有了新设计,总会邀请教师去体验一下,和他们一起分享轨道游戏的有趣。

不同的轨道,不同的滚落物混搭在一起,幼儿便有了更多设想:并行式轨道——比赛谁的珠子能顺利到达目的地或是哪条通道落得快;汇聚式轨道——多个起点,中部会合,一个终点;分叉式轨道——一个起点,多个出口,落到贴有标志的冰格内就算中奖;交叉式轨道——多个起点,多个终点,中部交叉,可以猜猜从哪个起点出发的滚落物会落在哪个终点,还可以在中途设置障碍和陷阱……壹壹和木木还发明了一种摇摆式轨道,只要在起点处摆上一小杯豆子,左右摆动盒子,就可以将豆子输送到不同的轨道中。除了这些“运物”轨道,幼儿还在卫生间开设了“水轨道游戏馆”,开启了新的探索。幼儿层出不穷的轨道玩法让教师佩服不已。

当幼儿的探索是自由自在的、每个奇思妙想都有机会去尝试时,教师会惊喜地发现幼儿的智慧远在预想之外。丰富多元的轨道材料和运送物,激发了幼儿的无限创造。生活中的纸杯、罐子、豆子、不织布等在幼儿的探索下灵动起来,混搭出各种组合。幼儿的空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想象力、动手能力不断获得发展。幼儿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教师需尊重和信任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自在地徜徉于探索的世界,主导自己的游戏。与此同时,教师应积极地肯定与认可幼儿的点滴进步,在分享中与他们共同欣喜,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始终饱含热情,自主创新。

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能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被动的学习者。科学活动区中,教师有效地运用“五心”策略,能有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学会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经验。

猜你喜欢
工字玻璃珠五心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独“数”一帜,五心并至
玻璃珠去看海
玻璃珠去看海
某低入口前桥用工字梁失效分析
玻璃珠“穿墙术”
Φ800 工字轮卧式收线振动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治理——鄠邑区推行“五心工作法”
某轻型卡车前桥用工字梁疲劳寿命偏低分析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