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市 中医医院 肺病科,山东 青岛 26603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c,OSAS)是由于睡眠时反复上气道塌陷,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低氧血症、日间嗜睡等症状的综合征[1]。大脑间断缺血缺氧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脑栓塞、肾功能损伤、代谢功能紊乱和性欲减退等并发症,并继发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2],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OSAS成人患病率为4.2%[3]。上海市普陀区2013年20岁以上人群的OSAS患病率约为5.10%[4],远高于2003年报道的3.6%[5]。近年来,随着OSAS发病率的逐年提高,该病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多采用减肥、戒烟限酒、呼吸机治疗、局部手术、口腔正畸及矫治器等方法[6]。但由于呼吸机治疗依从性差,患者接受度低,应用并没有普及,而手术治疗因其创伤性及副作用,也难以被患者接受。针对OSAS,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该病在减轻并发症、缓解临床表现、降低机体损伤方面有极大优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OSAS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以期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
古代医籍中虽没有出现OSAS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鼾证”“鼾眠”“鼻鼾”等范畴。《素问》中首次描述了“鼾证”,云:“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7]意为阳明经经气上逆致鼾。《诸病源候论》云:“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血若调,虽寤寐不妨宣畅;气有不和,则冲击喉咽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浓,迫隘喉间,涩而不利,亦作声。”[8]首次论述了鼾眠的定义与发病机理。现代中医学家王强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咽喉,病机为痰火瘀互结于咽喉,咽喉不利[9],提出了“咽喉不利治其标,咽喉利治其本”的观点,提倡以化痰活血、清热散结为治则,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张念志教授[10]认为OSAS以痰热内蕴证型为主,并以清热化痰为治疗原则,自拟鼾宁方治疗,疗效良好。宋康教授[11]认为鼾证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异常、后天调摄不当有关,病位在咽喉,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治疗上早期以健脾化痰为主,中期兼顾活血祛瘀,后期重补脾肾。李晴等[12]提出OSAS的临床证候、病因病机特点与中医学血瘀的概念相吻合,当从瘀论治。张若蒙等[13]认为气虚贯穿OSAS始终,为该病基础体质,应从补益脾肺之气入手,并结合清热化痰、行气活血化瘀、滋阴等治法。
近年来,各路医家针对OSAS的辨证分型展开分析和研究,结论颇多。艾长波[14]对80例OSAS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实证占63.75%,依次为痰湿、痰热型、血瘀型;虚证占36.25%,主要为肾阳虚型,得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痰湿痰热为主,肾阳虚型次之。黄燕晓等[15]对95例确诊为OSAS的患者进行观察,确立了5个基本证型:痰热型、痰湿型、痰瘀互结型、脾气虚型、肾阳虚型,并发现痰瘀互结型病情最严重,实证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黄颖等[16]研究发现OSAS患者中痰湿血瘀证占比最高,为46.29%;其次为脾虚痰湿证,占13.46%;其余依次为肺脾气虚证、痰湿内蕴证、肾阳亏虚证。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笔者认为OSAS的主要证型为痰热型、脾气虚型、痰湿型、痰瘀互结型、肾阳虚型等,可作为OSAS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名家经验是中医大家们临床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后代医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贾海忠[28]认为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与鼾眠证密切相关,其关键病理因素为痰湿、瘀血、气虚,并将鼾眠证分为脾虚痰瘀证、胃热痰瘀证、痰瘀阻咽证、肺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自拟鼾畅饮(麻黄、石菖蒲、熟地)辨证加减施治,效果显著。张念志[29]认为OSAS以痰热内蕴型为主,以清热化痰为治疗原则,自拟鼾宁方治疗,效果明显。王松龄[30]发现OSAS主要包括4个证型:痰湿内阻证;痰热蕴肺、脾肾亏虚证;肝旺痰阻证;肾气亏虚、痰热血瘀互结证,提出从痰瘀虚论治OSAS,确立泄浊化痰、活瘀通窍的治疗原则,自拟涤浊通窍方,效果显著。李应东[31]发现鼾症患者中痰湿体质最多,其次为瘀血、气郁、气虚、湿热体质,应重视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未病”,认为鼾证治疗应分外感、内伤,且注重情志对疾病的影响,常用柴胡疏肝散合酸枣仁汤加味疏肝理气、调节情志。国家级名老中医王会仍[32]认为治疗OSAS的关键在于早防早治,重视OSAS早期患者的气机调节,对于中晚期患者则强调痰瘀虚并治、标本兼顾。临床用药上以平和为主,反对一味下法,提出以补为通、健脾益肾、祛除痰邪。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是医家临床经验的集成。宫剑鸣等[17]将48例痰浊夹瘀型OS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涤浊通窍方(泽泻30 g、白术30 g、泽兰30 g、干荷叶30 g、白芥子6 g、桃仁10 g、穿山甲6 g、石菖蒲12 g、郁金12 g、巴戟天10 g),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多索茶碱片0.2 g bid。4周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且涤浊通窍方能改善OSAS患者的夜间低通气以及氧饱和指数,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陈小安等[18]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 g,茯苓、丹参各15 g,白术、半夏、陈皮、川芎、郁金、石菖蒲、地龙各10 g,炙甘草6 g)治疗脾虚痰湿夹瘀型OSAS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六君子汤加味可明显改善OSAS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黄树敏等[19]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分析加味涤痰汤(生黄芪30~60 g、当归9 g、桃仁9 g、红花9 g、赤芍11 g、地龙9 g、鸡血藤15 g、丹参15 g、桔梗6 g)对老年OSAS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6.7%。且LSPO2、AHI指数、证候积分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曹焕光等[20]将60例口咽阻塞型OSA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改良颚咽成形术,术后实验组予以化痰祛瘀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刘笑静等[21]在CPAP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方鼾眠1号治疗OSAS患者,药物组成:陈皮15 g,法半夏9 g,茯苓、桔梗各15 g,枳实、桃仁各10 g,赤芍12 g,丹参15 g,郁金12 g,麻黄6 g,紫苏叶5 g,石菖蒲10 g,远志12 g,结果显示患者AHI,RDI均较治疗前改善,CRP、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彭敏[22]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祛瘀化痰配合耳压疗法治疗OSAS患者,结果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AHI、氧减指数(ODI)和BM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韦林强[23]将40例OSA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祛瘀化痰法(茯苓20 g,生白术、瓜萎皮、丹参、姜半夏、炙甘草各15 g,川芎、郁金、石菖蒲各10 g), 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且治疗组AHI指数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组。
中成药制剂以其独有的使用简便、疗效优异而应用颇广。阿卜杜外力·阿吉[24]将100例OSA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安慰剂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祛瘀化痰法(三贝苎鼾胶囊)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桂珍等[25]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OSAS患儿,患儿血清瘦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娟等[26]在CPAP的基础上采用脑心通胶囊治疗OSAS患者,患者AHI、ODI指数明显降低,LSpO2、ASpO2水平明显升高,与仅采用CPAP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梁光彬等[27]采用红景天胶囊治疗OSAS患者,发现其可改善血流变指标,提高心脏对缺氧的耐受性,使患者心功能好转。
针刺因其见效快、副作用小、适用人群广而应用广泛。张丹[33]选择局部电针(廉泉、外金津玉液)结合咽腔与颏舌肌锻炼法为治疗组方法,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H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李心沁等[34]针刺廉泉、天突、膻中、阴陵泉(双)、合谷(双)、肺俞(双)、脾俞(双)治疗30例痰湿壅滞型OSAS患者,治疗后患者PSG和ESS指标显著改善,打鼾、精神不振、呼吸暂停次数、夜间低通气症状较前明显改善。苏胜[35]采用缓慢捻进针法治疗(神门、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照海)OSAS患者,治疗1个月后患者ESS、SaO2评分均显著改善。缓慢捻进针法治疗OSAS疗效持续时间长,能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曹淼等[36]通过搜集整理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内发表的关于针刺治疗OSAS的文献,发现针刺治疗OSAS使用最多的穴位为廉泉;最多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
穴位埋线疗法因其特有的持久而柔和的刺激作用,治疗OSAS有着明显优势。王赛男等[37]采用埋线疗法(主穴廉泉、夹廉泉、天突加辨证分型选穴)治疗单纯性打鼾35例,总有效率为94.0%。孙维旭[38]将60例单纯肥胖型OSA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口服金嗓利咽胶囊,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中脘、大横、曲池、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合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及百会、四神聪、廉泉、膻中穴)治疗,10 d/次,治疗60 d后治疗组患者体质量指数、AHI和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崔鲁佳等[39]对40例OSAS患者行扁桃体刺血疗法,2次/周,治疗10次后总有效率达95%。陈沁等[40]比较王不留行与磁珠耳压治疗OSAS的临床疗效,结果磁珠组总有效率高达66.67%,在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及嗜睡、倦怠、胸闷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组(P<0.05)。张芳[41]研究发现耳穴磁珠贴压法治疗OSAS的总有效率远高于耳穴胶布贴压法,对AHI指数、全部入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耳穴胶布贴压法(P<0.05),应予以推广。
中医药治疗OSAS可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且费用低廉,疗效显著。然而。OSAS的中医病因病机尚未得出确切结论,辨证分型亦未有权威划分,中医药治疗OSAS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