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璇,王 迅
(1.安徽中医药大学芜湖市中医医院专硕研究生培养基地,安徽 芜湖 241000;2.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廉泉,又名本池、舌本,是临床常用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止痛之功。本文将从多本古籍、现代书籍中穴名、定位及主治作用3个方面对廉泉的定位进行浅析和探讨。
《灵枢·刺节真邪》曰:“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取之廉泉……取之有数乎……取廉泉者血变而止。”[1]首次提出廉泉二字。廉,最早见于战国文字,考究其字形变化,自战国文字、篆文、隶书至楷书,乃至如今的简体字,廉之字形无太大变化,《说文解字》言:“廉,庂也。从广、兼声。”广,从字形上看,形似依山崖而建的房屋的屋檐,广字一直被古人看作为屋,广字之下并有二禾乃为廉,廉本义为堂屋侧边。《说文解字》亦云:“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天子之堂九尺……堂边皆如其高。设席于堂廉东上。”由此不难看出,廉位处高位,按照人体结构,当处头面部。泉,考究其甲骨文,是一面开口而三面围绕的泉眼,似有水从中流出。后至小篆体有些许变化,整个字体形似一条由泉水汇聚而成的小河,不变的是泉眼依旧有泉水不断流出。再发展,泉的隶书和楷书有更多的改变,变成了上白与下水的组合,整个字体虽无之前泉眼、泉水,但水字依旧保留,所以泉的本质并未改变[2]。《辞源》释泉字:“泉名,水名。”可知,泉与水密切相关,而人体中的水即津液,可知泉为津液传输之道。《经穴命名浅解》载:“考舌为廉,又指棱角状,液为泉。因穴上部有结喉,形似棱角,内当舌下,主治舌部疾患。”[3]舌为人体从外界汲取的水分灌入人体深部必经之地,为外部水源流入之地,符合古人对泉的释义,且舌位于人体头部,符合古人对廉的看法。廉泉有本池和舌本的别名,由此可以看出廉泉的位置与舌有关。喉结、舌均有传输津液之功,且位处人体高处,可以看出以上穴名的理解与穴位的定位是相互辅证的。翻阅诸多书籍,关于廉泉之位的描述颇多,下面分为古籍和现代解剖学进行详细阐述。
2.1 古籍中关于廉泉定位的相关描述
(1)舌下两脉 廉泉定位的相关描述最早可见于《素问·刺疟》:“舌下两脉者,廉泉也。”[4]说明廉泉位于舌下,且分两脉。《灵枢·刺节真邪》描述廉泉可止血,从而推测廉泉位于血络。《灵枢·口问》曰:“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胃气缓和,则廉泉开,涎得以下,不难看出廉泉位于口腔内,且与足少阴经关系密切。而《素问吴注》注解:“唾出于廉泉二窍,二窍夹舌本。”直接点出廉泉的位置与舌本紧密相关。因此,廉泉乃舌下之两血脉,位置当处于舌下系带的血络,相当于经外奇穴中的金津、玉液。另按《灵枢》描述,将廉泉归属于足少阴经。至明代,《医经小学》把“舌下两脉”划分为奇穴,更名为金津(左)、玉液(右),而后《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及近代医家的著作多认同此说法。古、现代对于舌下两脉的所述不同,值得更深入的思考,本文暂不细致研究。
(2)颔下,结喉上 关于廉泉与舌本相关位置的描述,各家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廉泉位于舌本下,《针灸甲乙经·颈凡十七穴》曰:“廉泉,一名本池,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5]而有些古籍则并未具体阐述廉泉与舌本的相对位置,《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中关于廉泉位置的描述仅有“在颔下,结喉上”,并未提及舌本二字。有些文献则提到廉泉“在颔下,结喉上中央”“在结喉骨间中央”等,这些说法较为小众,且后世医家多未有认同,故不细研究。还有学者提出廉泉位于结喉上4寸,《针灸聚英》有所记载,但此说法仅在此处提及,并无其他医籍提及且论据不充分,故参考价值不大。可见,医家们多认同廉泉位于“颔下,结喉上”这一观点,但对于其与舌本位置的观点看法不一。廉泉,又名舌本,足以见其与舌本的密切关系。颔,即下巴。何为结喉,按《医宗金鉴》描述,认为“喉之管头”在瘦者的颈前,肥胖者则隐藏于肉内而不可见,结喉乃现代解剖中的喉结。但何为舌本,《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类经》曰:“筋力坚强,连属骨节。”筋结于舌本,同时筋又与骨节相连,推知舌本即舌骨。亦有医者提出,舌本乃舌根,此与现代解剖重合,但缺乏古籍相关论述支持,且舌根位于舌之深部,不易取穴,故此说法并不可靠。总而言之,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的说法更有说服力。
2.2 近代医学对廉泉的定位 近代医学对廉泉的定位说法较为杂乱。查及近代文献,已无“廉泉乃舌下两脉”之说,认为舌下两脉是金津、玉液。如《针灸学》认为,廉泉位于颈前区,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6]。《腧穴学》提出,其在结喉上方,当舌骨的下缘凹陷中取穴[7]。武连仲教授提出“三廉泉”说法[8],即前廉泉、正廉泉和上廉泉,前廉泉位于下颌部,正当颏后1寸凹陷中;正廉泉位于结喉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上廉泉位于前廉泉与正廉泉连线中点处。此为个人观点,虽临床切实有效,但论据不足,故参考价值较低。由此可见,医者均认可廉泉位于喉结上方,只是在舌骨上缘还是舌骨下缘,存在争议。而参考古籍中的相关论述“舌本下”及廉泉可治疗舌下肿痛,廉泉在舌骨下缘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2.3 现代医学对廉泉的定位 廉泉乃中医词汇,但可从解剖的角度推测其位置。结喉即喉结,喉结上角借韧带与舌骨相连,颔位于颈上方和下颌下方的中间,而舌骨位于下颌骨和喉之间,这与中医的定位大致相似。《腧穴学》认为:“其在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深层是会厌部,下方为喉门,附近是甲状舌骨肌和舌肌;颈前浅静脉、甲状腺上动静脉均在此,分布有颈皮神经,深层乃舌下神经一分支。”[7]而《针灸学》中的描述却不一致,认为:“廉泉在舌骨上方,位列左右颏舌骨之间,有颈前浅静脉;颈皮神经的分支在此分布,深层为舌根;布有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支。”[6]通过二者的解剖描述,可以得出二者定位有所分歧,分别认为廉泉位于舌骨上方和舌骨下方,与之前中医分歧一致,因廉泉之词乃中医名称,西医并未记载,故西医解剖位置仅有参考价值。
《灵枢·口问》载:“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太素·十二邪注》载:“廉泉,舌下孔,通涎道也。”《灵枢·胀论》《医方集解·小续命汤》等均有相似论述。由此可推出,廉泉当是涎液开口之位,廉泉主津液,乃津液之道也,廉泉通则涎畅。邓美君等[9]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廉泉的临床应用,总结出廉泉多应用于治疗中风、喘证、咳嗽、呕吐、舌疾、痉证等病证。可见,廉泉常应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而其配伍治疗也多应用于头面部疾病。廉泉亦可治疗舌下肿痛,《备急千金要方》载:“廉泉,然谷,主舌下肿难言,舌疭涎出。”指出廉泉可治疗舌下肿痛,且《万病回春》记载的廉泉针刺禁忌“凡舌肿胀甚者……唯舌下廉泉穴禁针”可以佐证。由此可见,关于舌骨上缘与舌骨下缘的定位争论,舌骨下缘的说法更具有可靠性。临床研究表明,针刺廉泉对颏舌肌的屈伸功能和咽缩肌的吞咽功能及环甲肌的发音功能具有直接调节作用,深刺廉泉对舌咽末梢神经、吞咽肌群和迷走神经均有直接刺激作用[10],故目前该穴多用于中风后吞咽障碍、发音障碍及甲状腺术后所致的失语等。现代临床对廉泉作用机制的研究佐证了廉泉的解剖位置与舌、颌密切相关。
廉泉有足少阴廉泉与任脉廉泉之分。《黄帝内经》中关于廉泉的描述较少,仅有一处简略提及廉泉乃舌下两脉,后世医者称此为足少阴廉泉;至明代,医家将舌下两脉归属于经外奇穴,即金津、玉液,现代医者普遍认同此观点,故有发掘足少阴廉泉的可能性,本文暂不描述。明代以后的文献对廉泉定位的描述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记载相差较大,后世医家对廉泉定位的认识大多一致,认为其在“结喉上,颔下,舌本下”,且与现代观点即结喉下、舌骨下缘相似,也就是任脉廉泉。曾凤等[11]认为古今文献对于穴位位置的不同看法,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整理后的医籍内容与整理前的内容不匹配,造成了一定的差异性。廉泉归经于任脉和足少阴肾经的不同,说明古今对廉泉的定位有一定的差异性。
《灵枢经》认为,穴位乃“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和“脉气所发”之处,说明输注气血、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之处均具有腧穴之意。高骏等[12]通过发掘现代文献,发现腧穴并不是某一特定的标准点,而是具有一定面积性的,且具有动态变化性。张增峰[13]认为腧穴是动态的,因此在寻找“真穴”时,医者应在揣穴后方可进针。张建斌等[14]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思考腧穴的定位,认为腧穴是穴有定处,但处可所移,腧穴的位置只是相对的定位,具有一定的范围。故廉泉定位并非某一特定点,也是有论点支撑的。
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于廉泉。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负责统筹人体阴经之气血运行,而阴维脉负责联络诸阴脉,统筹各阴经归属于任脉,以维护人体内在脏腑功能为主。交会穴是不同的经脉、经气汇合之处,有利于脉气互通,故任脉与阴维脉之交会穴具有调节人体阴经气血运行的功效。廉泉位于口腔内部,附近有舌下腺,舌下腺可分泌唾液,廉泉为人体津液传导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可见,廉泉的穴位位置与穴位性质互相呼应。
各家医学书籍均有记载廉泉的定位,最早明确提出廉泉定位的是《素问·刺疟》,认为廉泉位于舌下两脉(即足少阴廉泉),随着后世医学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被替代。后世医家将舌下两脉定义为经外奇穴金津、玉液,并一直沿用此说法。而后代医家认为的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即任脉廉泉),值得进一步思考。本文结合古、现代书籍中的相关描述,从穴名释义、穴位记载、穴位主治3个方面探析廉泉的具体位置,以求更好地把握廉泉的定位,以期在临床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