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晨 蔡大燕
(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融合教育主旨是“让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与同龄学生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班里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从而让身心障碍儿童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潜能,使其身心能得到全面发展”。[1]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进入融合教育的探索阶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融合教育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随班就读。最初仅面向三类残疾儿童参加的随班就读,发展至今,已将自闭症等适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纳入其中。近年来,国家对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亦逐渐增加,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一期、二期,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其中均提出要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时至今日学龄自闭症儿童已成为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群体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由于学龄自闭症儿童自身条件,及其个体的差异化也致使其所需要的教育策略与其他特殊儿童有所不同,如何让学龄自闭症儿童更好地适应随班就读,接受适合的有效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目前随班就读在全国普遍推行,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模式也已初步形成,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现对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中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如下分析和归纳。
(一)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目标:重成绩轻生活。从教学目标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随班就读过于偏重对自闭症等特殊儿童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业成绩的提高,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技能,以及个人潜在能力的开发有所忽视。这与传统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强调竞争、考试、升学率是现行普通教育体制中的一大弊端,尽管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一直在大力推行,但时至今日在高考制度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体制仍未完全摆脱筛选、淘汰落后者的竞争局面。随班就读亦受到此种教育体制的较大影响,其中小部分的优秀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同时,包括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在内的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容易被轻视。我国目前实施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情况仍是以传统的迎接升学考试为主要教学目的,这距离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参加随班就读的初衷与目标相较甚远。改变应试教育制度,确立适合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教学目标,注重儿童学业领域发展的同时,也要强调人格、社会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要求,使参加随班就读的自闭症等学龄特殊儿童均能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二)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随班就读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殊教育发展至今,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已形成许多新颖有效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方法,但需要较优越的教学条件,这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存在着较大差距。另外,个性化教学上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这会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可能会造成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困难、学习挫折等现象发生。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及分配好教学时间,但这与现实中随班就读教师的数量、整体素质,及其对特殊儿童课堂教学方法的掌握水平均存在有较大距离。至于分类教学,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将学生分类,客观上是在贴标签,一定程度上会对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造成伤害,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发挥均需要一定时机和条件,过早分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亦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等,并不能完全用分类教学来解释这些方面的差异,而“合作教学的关注点是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学校里的人力资源,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也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这就使得合作教学会缺乏对接受融合教育的自闭症儿童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关注”[2]。
(三)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评价:重表面轻实际。尽管随班就读在我国已推行多年,但科学的随班就读教育评价督导机制仍存在很大缺陷。就目前来说,“没有针对普校随班就读建立专项评价督导任务、方案和标准,而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督导方式,造成督导缺乏力度。普及残疾学生的入学率、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都是掺杂在普通教育评价范畴内的”。[3]另外,绝大多数普校教师对教育评价的认识也依然停留在测验阶段,同时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的系统训练,对随班就读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认知,不了解自闭症等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难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处理好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关系。同时,“教师没有实际的丰富的专业技能、缺乏相关自闭症儿童教育教学知识,加之师资数量极度匮乏,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教育的需求,难以提供足够且适宜的支援,使自闭症儿童的随班就读实施面临困境”。[4]这也是造成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评价一直未有实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学龄自闭症儿童需要接受适合的学校教育、回归主流社会,使其身心发展、人际、沟通等社会性能力得到锻炼。如何有效解决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参加随班就读的问题,使其能够有效学习、快乐成长,成为当前随班就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加强研究力度、明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如何制定符合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目标,普通中小学校应组织各年级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教师应在考察学龄自闭症儿童现有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后,在现有能力和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教授他们高于其现有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新知识。“适合学龄自闭症儿童目前的学习准备水平但又必须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够达到掌握目标的学习内容。实施一定的差异性教学,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展开因材施教”。[2]因此,针对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要,随班就读教师应当考虑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教学难易度应在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为学龄自闭症儿童制定相应的分层目标,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师也可以围绕生活实用技能设定替代性的教学目标,适当降低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度,把一些学科性的课程替换为功能性课程。同时,结合自闭症儿童发展的长、短期目标,在普通班级教学进度中设定适合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近期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以及学期末的总目标。
(二)培养专业师资、改善教学方法。对普校在职随班就读教师进行职后培训,使随班就读相关内容成为普校教师职后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升随班就读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培养随班就读的专业师资。“在相关师资培训中,向普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且符合自闭症儿童实际情况的实操训练和指导,完善普校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可以考虑把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纳入普校教师考核体系中”。[5]对普校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可以让普校的随班就读教师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特征,掌握随班就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习关于自闭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问题的处理技巧,以便在实际教学行动中支持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生活”。[6]普通学校可根据学龄自闭症儿童的学习需要及其障碍程度辅以不同的教学,如交往训练、学业辅导、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以及干预等,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班级。“对于程度较好、学业能力较强的自闭症儿童,教师主要针对其社会交往能力进行干预,教导其理解他人话语中隐藏的含义;对于程度较差、学业能力较弱的自闭症学生,教师则应针对其学业能力给予辅导和支持”。[7]普校教师应让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同伴尽量一起参加班级活动,通过同伴支持使其更好地融入班级,使自闭症儿童可以慢慢的学会沟通,增进人际关系,互相促进学习。随班就读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研究面向特殊和普通两类学生的班级教学方法和策略,在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支持下,切实为普通班级的自闭症儿童实施特殊教育服务”[8]。此外,教师们也可以尝试综合运用工作分析、多元感官、多层次教学、合作教学或区分性教学等方法,为学龄自闭症儿童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合适且能从中受益的、符合其意愿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督导机制、改进教学评价。“调整、改进教学评价,使评价更加人性化、差异化、个别化”[9],以提升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整体教学质量。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评价应包含所有学生,并采用统一标准,而在评价时对自闭症儿童获得评价的途径应能依据该名学生的具体障碍种类和障碍程度进行恰当的调整。随班就读教师需利用各种技巧应对不同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教学评价中侧重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可以在课程中有效学习到的东西,保证使他们能够学有所得。随班就读教学评价从内容到方法都必须根据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的目标灵活的加以评价,并关注个体状况的不断发展。随班就读教学评价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以特教资源中心为依托,建立评价支持体系。为随班就读的教师提供专业支持,集中特殊教育的优势,在教学评价中,让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专家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以及普校资源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互补,平等交流与合作”。[10]例如,可以从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及其教学环境等维度入手,由了解随班就读学校教育规律和评价规律、明确随班就读学校教学目标的不同专家一起开展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考察和鉴别教学情况,反馈教学信息以及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和学校能够满足学生广泛的、不同的要求,继而推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学问题的解决。
综上,尽管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仍存在诸多问题,但每个儿童均有享受适合其教育的权利。立足我国国情,明确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评价,归纳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之新路径,以期为解决我国学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问题提供有效参考,为促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