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岚 徐 健 张晶晶
(1.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上海徐汇 200233;2.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江苏盐城 224400)
时距认知是时间管理的基础,时距估计是时距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在短时距估计中,时距3000ms是人类能发挥整合意识的最大限度[1],1000ms、2000ms 时距估计的韦伯常数最为稳定[2],约为标准时距的10%[3],且时距2000ms是估计的分段点[4]。显而易见,时距2000ms是人类短时距估计的临界点之一。故可以谨慎推理,在短时距估计时,时距 2000ms 与 1000ms、3000ms 的估计结果会有明显差异。学习障碍主要源自神经心理功能异常。[5]有研究者发现,学习障碍学生(简称为LD学生)虽无视觉缺陷[6],但视觉通道信息的传导速度慢于普通学生[7],还伴有视觉运动障碍。[8]可见,LD学生虽具备正常的视觉能力,但在视觉认知方面存在迟缓。有研究显示,在时间管理技能上,LD学生落后于普通学生。[9]那么,在短时距估计中,视觉认知迟缓是否会影响LD学生的估计结果和临界点。也就是说,LD学生的时距估计结果是否也落后于普通学生;其次,他们估计的临界点与普通学生是否具有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拟对比LD学生与普通学生短时距估计的差异,旨在了解视觉认知迟缓对LD学生短时距估计的影响。
(一)被试。被试分别来自江苏省S市和上海F区,总计四所学校,随机选取34 名LD 学生和38 名普通学生。LD 学生中男生为19人,女生为15人,平均年龄12.4岁。普通学生中男生为19人,女生为19人,平均年龄12.3岁。其中,LD学生的选择标准为:一是学习明显困难,语、数、外等主科成绩明显落后,一般在全班排名的最后5%。[10]二是这些学生智力(IQ)正常,且生理、心理与普通学生无异。普通学生的选择标准是:学习成绩不是班级排名最前25%也不是排名最后25%,即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水平。两组被试年级相同,身体健康,视力、听力都正常,被试均为右利手。所有被试均是第一次参加此类实验,且均出于自愿原则,实验结束后都给予一定的报酬。
(二)实验设计。该实验为2'3多变量实验设计,被试类别(LD学生,普通学生)为组间变量;时距呈现值(1000ms,2000ms,3000ms)为组内变量,因变量是估计结果和相对误差率。
(三)实验程序。采用Eprime2.0软件进行编程。采用一对一实测法,被试坐在笔记本电脑前端,距离约60厘米,双目注视电脑显示屏,右手放在“回车键”做准备。实验开始后,电脑屏幕中央会出现汉字“实验马上开始”。2.5秒后,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时距长度标识,即半径为1.5厘米的黄色圆形,在圆形中央是黑色加粗字体呈现的时距呈现值,分别为1000ms、2000ms、3000ms,被试看到时距呈现值需立即按下“回车键”,此时屏幕变为淡蓝色空白,被试认为按键的时间长度达到要求,立即松开按键。如果超过10 秒,被试未按“回车键”,屏幕则自动呈现下一个刺激值。为了预防疲劳和系列效应,在实验中主要通过平衡被试间的刺激呈现顺序。被试可自行选择休息次数与时间。正式实验之前,被试先进行练习,直至所有被试明白和熟练掌握为止。
(四)数据处理。计算机会自动呈现时距呈现值,记录被试的时距估计结果,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表1 两组儿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估计结果的对比
(一)两组被试三种时距估计的准确性。为检验两组被试对三种时距估计的准确性,以三种刺激(1000ms、2000ms、3000ms)作为标准值,以两组学生的时距估计结果为因变量进行单样本t 检验[11]。结果表明,在短时距1000ms、2000ms、3000ms 的估计中,两组被试的估计结果都与时距呈现值具有明显差异,且均倾向低估;LD 学生的时距估计结果波动与普通学生没有明显差异(详见表1)。可见,两组被试对三种时距的估计都不准确。由此可见,短时距1000ms-3000ms 的估计属于精细时距的知觉,这对小学生,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仍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两组被试三种时距估计相对误差率的比较。相对误差率是指时距估计结果减去时距呈现值差值的绝对值除以时距呈现值再乘100所得到的百分数。[12]公式如下:
从描述统计数据可见,LD学生的相对误差率稍高于普通学生,具体表现在LD 组的平均数是0.43,普通组的是0.41。可见,两组被试的平均数不具有明显差异。标准差的分析显示,LD学生相对误差率的波动与普通学生相似。此外,时距相对误差率的平均数相近,唯有在时距1000ms时波动较大,而在时距2000ms、3000ms时的波动一致(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相对误差率的对比
以被试类别和时距呈现值为自变量,以相对误差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被试类别的主效应不显著,F(1,70)=2.828,p=0.093>0.05,说明LD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相对误差率相似,即两组被试的成绩相仿。时距呈现值的主效应显著,F(2,58)=4.275,p=0.013<0.05,即不同时距呈现值对相对误差率存在显著性影响。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时距2000ms 与 1000ms、3000ms 间不具有显著差异,只有 1000ms与3000ms间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时距2000ms依旧是LD学生短时距估计的临界点。被试类别和时距呈现值的交互效应没有达到显著差异,F(2,70)=0.001,p=0.999>0.05。
从时距估计的结果看,两组被试对三种时距的估计结果都与时距呈现值存在显著差异,LD学生的结果稍差于普通学生,但不具有显著差异。此外,LD学生与普通学生的组内差异相似。从时距估计相对误差率的结果看,LD学生与普通学生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研究结论表明,即使LD 学生具有视觉认知迟缓,但不影响其短时距(1000ms、2000ms、3000ms)的估计,且时距2000ms仍是他们的临界点。实验中对被试进行观察发现,在三种时距的估计中,LD学生和普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出声数数、默数、晃动手指补偿等多种策略。可见,与普通学生相比,LD学生运用的策略相似。换言之,在短时距估计时,策略运用和时距知觉可以补偿LD学生的视觉认知迟缓中的运动障碍、信息传导缓慢的缺陷。
纵观上述实验结果,可得出如下的研究结论。首先,在三种短时距估计上,LD学生的成绩与普通学生相近,但两组被试的估计结果均偏离实际时距,且都倾向低估。其次,即便LD学生存在视觉认知迟缓,时距2000ms仍是其短时距估计的临界点。最后,时距呈现长度的增加不影响LD学生的估计结果。在教学研究中,应深入挖掘研究LD学生(尤其儿童)的时距估计,即视觉运动障碍、视觉信息传导缓慢对其时距估计的具体影响,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描述LD学生的时距估计机制。其次,为了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长、短时距对LD学生的不同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时间管理能力落后的原因,进而克服他们因缺乏时间管理技能造成的困难。最后,未来研究可继续扩大样本和短时距估计的范围,进一步探索LD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时距估计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