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霞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心电诊断科,江苏 泰兴 225400)
STEMI指的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病死率极高,其是因冠脉血管堵塞导致冠脉血管供应中断或急剧减少,进而使心肌出现持久、严重、急性缺血引起的,大部分患者存在冠脉病变表现。J波综合征指的是与J波相关的多种临床综合征的统称,目前已有研究证实J波会出现于心梗超急性期[1]。为了解缺氧缺血对J波的影响以及J波如何使心梗心电图表现改变,现探析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1例STEMI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及特征,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71例患者均确诊为STEMI伴J波综合征,入组时间2017年1月-2019年1月,男性62例,女性9例,年龄58岁-72岁,平均(60.73±10.46)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STEMI需符合以下两条:①缺血性胸痛病史;②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浓度出现动态改变;③存在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2)J波综合征诊断需符合以下四条:①J点抬高与J波形成;②J波存在的相关导联不少于2个;③J波与抬高的ST段、T波上升支合为一体,表现为弓背向下抬高;④QT期间正常或缩短,常合并T波高尖。(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2)既往存在心梗病史与PCI术;(3)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与精神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4)合并严重造血系统、肾、肝与脑血管疾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日间隔0.5 h做一次体表心电图,给予24 h心电监护;第2天间隔4 h做一次心电图,第3天-7天每日做2次心电图,其后每日做1次心电图,直到患者出院。若患者再次梗死,需重复上述方法。所选患者均需行12导心电图加胸后壁、右胸,以对心电图J波形态进行分析,例如出现时间、消失时间、最明显的部位,并对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1 J波形态分析 71例患者中,5例出现明显J波,占比为7.04%;12例JT部分融合,J波尚能分辨,占比为1.41%;54例JT充分融合,J波无法分辨,占比为76.06%。
2.2 急性心梗部位与J波形态之间的关联 结合相关导联的急性心梗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明确梗死部位,71例急性心梗患者中下壁受累58例,占比为81.69%;13例前壁受累,占比为18.31%。
2.3 心梗心电图分期与J波之间的关系 未出现J波伴病理性Q波、未出现J波伴T波倒置,J波出现于发病后(3.89±2.51)h,消失于(26.69±17.81)h。
2.4 并发症分析 4例室早二联律,2例室颤,2例室早连发;7例频发室早;15例短阵室速;未出现多源性室早与持续室速。短阵室速为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占比为21.13%,其次为频发室早与室早二联律,占比分别为9.86%、5.63%。
心肌梗死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骨后疼痛,主要病因为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大量饮酒以及情绪激动等。J波综合征还可称之为Osborn波,指的是心电图上ST段与QRS波间存在的驼峰波状或圆顶形波状,最先在血钙浓度偏低与低温患者中被发现。研究[2]发现,J波出现后会使心脏事件发生率增加,且其形成的细胞电生理特点为:(1)和心外膜动作电位1相末切迹同步;(2)J波幅度同心内膜、外膜、中膜以及尖峰-穹窿状形态的电位差相关;(3)与心内膜相比,心外膜动作电位切迹更明显;(4)J波和除极顺序的关系:从心内膜指向外膜为正常的除极顺序,J波出现时,可使其顺序倒置;若外膜动作电位的切迹同步于QRS波,则J波可隐匿于QRS波中,即J波消失;(5)Ito灌注10 min后,心外膜动作电位与形成的J波被削弱;(6)灌流液温度降低为29oC时,则J波比较明显,并且J波动作电位切迹及幅度将回落。
本研究结果提示急性心梗与J波综合征的关系较为明显,最为常见的是下壁梗死(81.69%)。STEMI超急性期Tto增加,会增加心内膜与心外膜电位差、复极离散度,引起二位相折返,诱发诸多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提示在出现的多种室性心律失常中,短阵室速(21.13%)最为常见,接着为频发室早(9.86%),另有2例室颤。结合心电图分期可将心梗分为超急性损伤期、急性期和慢性稳定期。研究纳入的患者中J波出现时未合并T波倒置与病理性Q波,且J波出现、消失时间在超急性持续时间内,提示J波可能仅仅出现于超急期;但超急性损伤期心电图变化主要为一过性,因此住院时间、再梗死和治疗等因素对J波出现、消失极可能带来一定影响。
总之,STEMI伴J波综合征可能只会在超急性期出现,J波形态多变,短阵室速以及频发室早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