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琦林,向丹
(1.四川省肿瘤医院心电图室,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四川 成都 610000)
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具有反复发作性,且死亡率高。临床认为:科学诊断与治疗该病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其主要诊断方法为心电图检查,但常规心电图仅能记录患者的静息心电情况,诊断率低[1]。动态心电图可在活动状态下监测患者的心电情况,其科学性更强。研究中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7例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以上两种诊断方式在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入本院治疗的97例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50例、47例。其中,A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范围是44岁-78岁,平均(56.34±1.57)岁;病程范围1年-5年,平均(2.01±0.34)年。B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范围41岁-76岁,平均(55.46±1.54)岁;病程范围2年-5年,平均(2.78±0.42)年。上述数据对比并无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A组给予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患者进行24 h心电监测,记录其心电信息。期间患者可正常从事工作,要求其多体位监测,并排除药物与体位影响。告知患者应保持平和心态,同时记录其多项生命体征。B组给予常规心电图诊断:叮嘱患者取平卧位,使用心电监护仪检查患者的心电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阵发性房速、阵发性心房纤颤、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窦性静止、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和室上性期前收缩等心电异常表现;记录其诊断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加以处理,数据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心电异常检出率 A组检出的各类心电异常情况:阵发性房速11例、阵发性心房纤颤10例、窦性心动过速9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窦性静止7例、室性心动过速12例、窦性心动过缓13例、窦房传导阻滞8例、室上性期前收缩36例,明显多于B组的3例、3例、2例、10例、1例、4例、4例、1例和24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4、3.871、4.552、4.785、4.513、4.220、5.127、5.539、4.501,P均<0.05)。
2.2 对比诊断阳性率 A组的诊断阳性率高于B组(64.00%vs42.55%,χ2=4.481,P=0.034);假阳性率低于B组(10.00%vs29.79%,χ2=6.022,P=0.014);阴性率高于B组,但无明显差异(22.00%vs10.64%,χ2=2.271,P=0.132);假阴性低于B组(4.00%vs17.02%,χ2=4.443,P=0.035)。
心电图能够客观评估心脏功能,直观化体现出心脏兴奋过程,记录心脏的心动周期,进而诊断心脏病类型[2]。心电图是临床心脏病的常用诊断方法,但常规心电图仅能检查患者的静息心电反应,具有诊断局限性。动态心电图可24 h不间断的地监测患者的心电情况,可科学计算心肌缺血的程度、发生时间与次数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3]。患者在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可自由活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生活,不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操作简单,可行性强。根据动态心电图的心电记录,可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可减少死亡事件,实用性强[4]。结果为:A组的心电异常检出率均高于B组;诊断阳性率(64.00%)高于B组(42.55%)(P<0.05)。可见,动态心电图能够科学诊断心脏病类型,进而指导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