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在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实践中,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和培训目标的复杂性使得整体培养周期较长,复合能力的培训成果难以验证,多学科思维转换难以顺利实现,因此培训者一直未能找到较好的评估方法来衡量学用转化效果。本文以设备复合型人才培训为例,浅谈布鲁姆分类法在复合型人才培训方面的探索与应用。
举办炼化企业设备管理复合型人才培训班的目的是提升炼化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炼化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该培训班定位于培养和储备一批企业设备专业“技术+管理”的年轻干部。在培训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明晰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如何促进学员将所学转化为所用?
3.针对复合型人才培训,如何将学员所用转化为所得?
鉴于上述复合型人才培训的周期长、内容多、目标全等特点,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检验各阶段目标,结合对应的培训技术和评估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的3个问题,为复合型人才培训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效果提供保障。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基于三个领域——认知(知识)、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通过定义学习过程中的目标,细分认知和情感领域,从而创建了学习结果的等级序列,最终揭示了学习活动的层次性。
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每个等级都建立在之前的等级之上,意味着学员必须在理解之前具备认知,在应用之前充分理解,以此类推。此分类法最初由布鲁姆于1956年提出。2001年,安德森等人对此分类法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的分类法,被称为“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法2001版”,该分类法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等级修订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而在情感领域,教育目标被分为:接收、反应、价值评价和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目标层级由浅入深,使学员的学习过程经历“简单注意”“选择注意”“有态度”“能欣赏”“统一思想”等几个过程,直到形成融入个人性格的价值体系。
下文以炼化企业设备管理复合型人才培训班项目实践为例对如何将布鲁姆教育分类法应用到实际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中进行说明。
炼化企业设备管理复合型人才培训班通过开展系列强化培训,帮助学员在设备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积累上实现了较大的提升,提高了学员设备技术分析和管理决策的能力,为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设备专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奠定了基础。项目组多次开展调研,通过需求分析构建了“三次转化”的路径,最终形成了三方面的培训目标:
第一,夯实炼化设备知识理论基础,拓展相关业务知识面,构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
第二,树立先进设备管理理念,系统学习现代设备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公司制度规定,提高现场管理、技术应用和技术决策能力;
第三,增强设备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建设一支具有专业领导力的后备人才梯队。
针对以上三个培训目标,并结合设备专家成才的特点,在设计课程时应打破常规思维,将课堂学习和多种设备管理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四个模块的培训内容: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管理实践、石油石化精神、管理工作创新。其中,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工程计算、综合素养等以讲课的方式进行传授,而交流研讨、设备管理实践活动则作为培训过程中的主要学习形式和内容。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培训者应将设备复合型人才培训班的培训目标进行分类,并辅以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员达到所需掌握的水平。
按照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将培训项目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类,目标1:达到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目标;目标2:达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六个层次的目标;目标3:在完成前两项目标的基础上,达成情感领域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性格化。
综上所述,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内容,进而转化为培训课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强相关性的课程,结合相应的培训技术,完成布鲁姆分类教育目标,从而达成预先设定的培训整体目标。
在布鲁姆分类法中,记忆目标的达成是指当学员对概念足够熟悉,以至于这些概念在另一个情境中被使用时,学员可以迅速识别出来。例如,在基础理论课程《催化装置静设备概述》中,提到了用来催化裂化的重要设备——滑阀的三种主要的失效模式:螺栓断裂、磨损和脱落。学员通过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自我完善了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组制定了《课程知识要点回顾汇总表》,设置了“延伸知识或感悟”的内容项,指导了学员内化滑阀失效模式的系列知识内容,并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了整体回顾,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滑阀失效案例,进行了实践教学,考查了学员快速识别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当学员不仅可以记住知识,还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向他人解释知识时,学习的理解层次目标就实现了。
仍以催化裂化装置滑阀失效的问题为例,在之前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引导,开展了结构化研讨。在班级范围内收集相关失效案例,并由熟悉此类型问题的学员进行根原因分析和引导,最终形成了分析报告,并在班级内进行了展示和宣讲。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仅超越了单纯的回忆,还进入了将新知识的碎片连接在一起的阶段。
对目标的理解,不是实践一种新技能或试图改变某种行为,而是对关键概念的掌握,之后这些概念可以被回顾并进行实际应用。在达成理解目标之后,学员开始进行实践练习。在这个过程里,培训实践活动中应该增加学员合作、校企合作及现场互动交流,凸显学习的社会性,将学习的应用落到实处。
培训项目通过开展设备大检查、设备大检修、企业帮扶、现场调研等实践活动,与设备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这个过程中的很多实践工作,与之前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员。在上述的滑阀失效案例中,相关学员在大检查、大检修的实践中,以催化装置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和素材共计273份,有针对性地访谈了73名调查对象,对催化滑阀等主要设备的失效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突破从单一企业看问题的局限,研究了20多家企业同类装置的设备特点、失效模式及改造实例,还调研了制造厂的设计、制造、检修及运行等多个环节,极大地扩展了对这项单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分析了23起典型故障,归纳分析了5类滑阀的6种失效特征。在大检修活动中学员与实践单位充分交换了意见,提出了滑阀检修策略等实践成果,对系统内技术改革和策略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要达成分析目标,就需要学员将所掌握的材料或理解的概念进行分解,并明确部分和部分的关系以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分析的心理行为包括区分、组织和归因。
应用层次需要学员采用新的概念,并以协作的形式使用它们,而分析层次则能够帮助学员做出认知的决策。
在设备复合型人才班的培训过程中,通过之前阶段(记忆、理解、分析阶段)掌握的滑阀失效模式概念和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论:螺栓断裂是高温环境和交变应力的作用导致的;磨损主要是因为反吹蒸汽(风)量不适当;泄漏的主要原因有填料老化和检修质量不合格等。从受力、结构、材质、温度、预紧力、填料和反吹蒸汽量等多个角度分析失效原因,提出了通过增强阀板厚度和螺栓直径、滑阀螺栓定周期全部更新、控制好反吹蒸汽和确认导轨用材等措施来提高设备可靠性、耐冲刷能力、填料增加耐磨强度等。在提出优化措施和意见的同时,明确了提出这些措施的基础,让学员明白在培训过程里和今后工作中,不仅要提出相关措施,更要对措施背后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
在培训技术方面,针对上述案例及类似案例,对应培训技术主要采用了结构化研讨、现场调研、实验教学等方式。其中,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员通过自己动手、实际分析的方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区分、组织和归因。
评估是基于准则和标准所做出的判断。要达到评估层次,需要学员充分了解和分析事实。结合培训目标,本次培训项目需要学员结合企业实际,针对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
因此,在运行培训项目时,需要通过课题研究、结业答辩等环节进行过程和结果评估,考查学员之前几个学习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的成果,并判断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催化滑阀失效问题为例,学员得出了课题研究报告《催化装置三旋、滑阀、膨胀节失效模式及措施》、中期实践论文《催化裂化沉降器防结焦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汇集了70多项设备的典型案例,还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三旋技改方向、滑阀检修策略及膨胀节可靠性运行等10多项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
创造就是把各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功能性整体,通过生成、规划或生产将元素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格局或结构。创造背后的思想是建立新的东西,而不是反刍课堂上学到的内容。
第一期培训项目结束后,项目组在对学员进行回访时了解到,他们返回企业后主动修订、完善了以《A企业催化裂化装置检修规程》等为代表的企业设备专业制度34项。通过学习新内容,丰富了知识体系,再经过融合及内化,制定及完善了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知识的重组和再造。有的学员在学习期间主动思考,当了解到定力矩紧固为一种有效的检修方式时,积极转化思维,将该技术引入企业内部,并将其发展成为设备监管的合理有效方式。还有学员在学习设备相关课程后,采用逆向思维寻找现存的不足,并在实施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关键节点,取长补短。
本文以设备复合型人才培训为例,寻找合适的实践方法,量化评估了学员从“所学—所用—所得”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两次转化率,检验了复合能力融合、转化并应用的结果,进而解决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另外,根据布鲁姆教育分类法,今后的培训应更加注重在情感领域方面投入应用,帮助学员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价值化、性格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