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中学 王允刚
在传统式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会忽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新课改风向标下,学生的主体性越发明确,一些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型为“满堂问”式教学,课堂教学一度呈现浮于表面的“繁华”.这种方式下的课堂被问题所“填满”,一些问题的创设过于简单,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些问题思维含量充足,而教师又惧怕思考的过程影响教学的进度,没有给足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便匆匆诱导或出示答案,导致问题资源的价值性降低;甚至不少时候,学生整节课都在忙于应付教师所提的接踵而至的问题,前一个问题还尚未解决又迎来了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空间被一个又一个问题所“控制”,失去了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的根基,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能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个精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之旅,让学生好奇地解决问题.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找寻问题的答案,并在司空见惯处发现问题,在混沌中明晰问题,此时便是创新和探究的开始.这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将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思考,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水到渠成.
案例1:在教学“平分差公式”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计算下列各题:
①(x+5)(x-5)=______;
②(n+3m)(n-3m)=______;
③(5a+b)(5a-b)=______.
(2)在进行上述题目的计算时,你是否有疑问?请将疑问和大家说一说.
学生在进行思考和计算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性特征,从而“生”成了疑问:它们的共性特征是什么呢?是否这类特征的题型都有相同的规律呢?疑问产生了,求知欲自然也就有了,探索欲望也愈发强烈.众所周知,举例是帮助我们获取规律的前提条件,验证是对规律的一种检测和证实.学生又生成了以下疑问:如何验证此规律呢?此时,学生的好奇和思维冲突自然生成了.学生在协同探究中,归纳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
笔者在适当的时候又提出以下诱导问题:本章内容是由面积引出乘法公式,教材中所呈现的图形对论证“平方差公式”又有何意义呢?在教师的诱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创设了相关问题:如何用面积的几何意义去表达平方差公式?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可感悟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设置疑问,并及时点拨、诱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提炼、表述和生成,从而实现新知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带着好奇、思维冲突和学习必要走入“数学大观园”,让学生能问,让问题意识“生根”.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开放式学习”,也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中互动交流、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给予学生互动的机会,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2:在探究完正比例函数y=kx并导入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和性质时,学生对他们所绘制的图像感到困惑.笔者适时抓住巧妙引导:“这样的结果是否让你感觉诧异?是否对内在的规律有了很大的探究兴趣呢?”教师借助旧知与新知的无形对比,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激发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后通过多次画图探究,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成了以下问题:该函数图像可能经过了原点,其开口可能和a相关.经过一系列活动的推进,形成了问题意识,并激发了他们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
因此,数学问题活动情境的创设相当重要,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并将学生的积极性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敢于问,让问题意识“发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很多时候并非学生不想问,不愿意问,而是不会问,不善于提问.此时,教师需教会学生提问的技巧,并能提出有价值和有针对性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提问的方向并准确定位提问的角度;其次,需策略性地提问,问题可基于新、旧知识的对比,可多发综合性提问,也可逆向性发问,或是有目的地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提问.
有专家认为,教师所提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后也应可能提出.也就是说,教师需教会学生提问.教师可以精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富有深意的、启迪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久而久之,在教师启发式教学的指导下,学生慢慢学会提问或者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
例如,当学生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他们会产生一个问题:“定义域为何关于原点对称?”在学习完“反函数”这一内容后,又会生成疑问:“为什么反函数的值域是原函数的定义域?”等等.经过多番训练,学生的问题越发具有深度.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多提问,问题越多思考越充分.如此一来,课堂呈现“满堂问”模式,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所提问题价值并不高.事实上,课堂有效性的判定依据并非提问的多少,关键在于所提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很多时候只需一个启发性问题,便可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生成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敢问,让问题意识“开花”,促进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发展.
当然,教师的鼓励式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鼓励时,还需要分析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正确提问.初中生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正是可激发问题意识的阶段.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鼓励,以此降低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紧张感、紧迫感,使其轻松愉快地学习、思考、提问,让学生常问,让问题意识“结果”,彰显个性.习惯成就未来,养成勤于提问的习惯是为了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的良好品质的养成.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能问、敢问、会问、常问,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逐步升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提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并深度感悟数学.在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对此,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适时的引导、适度的激励,才能真正意义上造就高品质、高效率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