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敏,尹俊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2017年,我国审批和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对新时期的高等教育作出了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如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除了要保证学校优势学科的稳步发展,人才战略培养同样重要。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动力,也是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原力。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需要将拔尖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并认真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通过选拔的导师定期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班化指导的教育教学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新的能力。导师制度包括导师的实践教学模式、任职资格、职责范围及考核评价等多方面。
导师制最早是在14世纪由牛津大学新学院院长威廉威克姆首创,用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中。随着学分制的推行,牛津大学又开始在本科生中广泛推行导师制,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本科生导师制之后在欧美等其他国家高校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19世纪前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在教学方法上由“小组讨论”转化为一种教学制度,导师角色也发生转变,由以负责教学的专业教师担任,这种制度更适合现代大学教育理念,更利于高校统一管理。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业管理各有侧重,以“导”为核心,主张学术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能力。英美导师制主张导师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教育过程。
1937年,英国学者林麦可首次在我国的燕京大学推行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从此导师制开始进入中国的高等教育舞台。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才培养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国内高校一直探索在本科生中如何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通过学习和总结国外一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建立实施了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在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因为导师制建立在高校师生比的基础上,它推行的初衷是培养精英人才。导师由于指导学生少,可以在一个学生身上投入很多精力,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能力自然都很出色。虽然近年来欧美高校对培养方式和师生比要求有所改进,但是国外模式并不能照搬至国内高校。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招,高校精英教育也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即使是双一流高校,也同样面临教师资源的短缺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师生比持续降低,导师的配备遭遇很多困难。通过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分析,认为我国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国内高校普遍陷入低师生比的困境。西方高等院校导师制推行成功的关键原因,是其有宽裕的师资和有力的资金支持。实行导师制度,需要对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从导师那里了解到专业领域的知识。但是随着国内高校逐年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如果要求导师同时管理很多学生,势必造成培养质量直线下滑,导师制培育精英化人才的初衷难以实现。
高校应规范和出台本科生导师的选拔和考评体系。纵观国内外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导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较深,对学生的指导范围也非常广泛,既有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还有生活指导和思想熏陶等。很多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只聘不评,缺乏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机制,导致老师对担任本科生导师制态度消极。一方面,导师考核机制严重缺失,导致出现导师做的多或少、学生优或劣都一样待遇的现象。无法界定谁工作得多、谁工作得好,缺乏对指导细节的科学考量。另一方面,缺乏奖励机制。导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还要指导精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帮助落后学生完成学业,他们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让导师只奉献不收获,不仅会让老师的工作态度消极,还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学校的发展。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定义,导致导师职责不明确。需要明确界定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职责范围,让三者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本科生导师制度是运用在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导师的教学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创新。大学专业门类众多,有很多不同的分支,但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创新实践和批判性思维,这就是导师教学的核心。
师生间平等对话是导师制发挥作用的核心。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下的师生沟通只有课程学习上的交流,忽视了师生感情的培养。导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能用高姿态对待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论证,从而引发思考的动力。
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本科学生认为选择导师是在研究生阶段才要考虑的事,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有的学生不明白跟在导师后面可以收获什么,所以不愿意参与,主动性不够。
纵观各大高校颁布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几乎很少提到对学生的约束和考评。如何区分对待参差不齐的学生是困扰每个导师的问题。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浓厚,坚持并努力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有的却是学习敷衍了事,试图蒙混过关,对导师布置的任务置若罔闻。在现行模式中,导师没有掌握学生获取奖学金、荣誉称号、入党等评价的话语权,对学生没有约束力,在教学过程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所以,在导师制实践方案中可以增加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约束力,给予导师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保研及考察等方面的权限,可以更好地帮助导师行使自己的权利,更好地管理和指导学生。
双一流建设高校都已发展成拥有优势特色学科平台的综合型大学,学科门类众多,在学校整体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各学科师资和学生培养方案进行分类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国内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都会结合学校特色,方案因校院而异,在全校层面制定出总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的高校很少,导致推行效果大相径庭。所以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之前,需要在学校层面出台导师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加大在全校范围的宣传。另外,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老师明白本科生导师的实际身份与工作职责,保证导师制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之间要经常互动交流。事实上,只要有一方消极对待,导师制就形同虚设,所以“双向选择”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多方共管,加强有效的制度管理
本科生导师制方案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配套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行政部门作为方案的统筹者,在制度推行之前需要做全局的考虑。高校要将本科生导师制确定为一项基本的教学制度,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导师制由导师、学生和管理部门三者构建而成,缺一不可。导师制必须由相应的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才能平稳运行,可以成立全校本科生导师制统筹小组,多方齐抓共管,保障导师制的正常运行。
2.将导师评价制度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运行中,应以激励机制为主,跟绩效考核相结合。可采用追加经费和减免工作量等方式来激励导师的积极行为,通过增加工作量等方式适当约束导师的消极行为。(1)完善导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本科生导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工作敬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由于指导的对象为缺乏科研基础的本科生,要求本科生导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耐心。在选拔之后,需要加强本科生导师的理论培训,注重经验交流,帮助老师更好地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和解决疑难问题。(2)完善导师的考核和反馈机制。目前,高校中对本科生导师的考核普遍以量化数据作为参考,如学生的成绩和各类奖项,这并不科学。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导师对学生产生的人格影响、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以及导学工作开展的效果等等。(3)完善导师的管理和奖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思想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还要鞭策落后学生完成学业,任务量巨大。所以,为保证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导师创造必要的条件,如评优、经费等与导师工作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更好地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导师制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3.给予导师考核学生的权限
导师是导师制运转的核心。学生在享有导师制带来的学习权利之余也必须遵守导师制的规定,即学生应履行遵从义务。在保证学生一定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情况下,规定学生必须服从导师的安排,及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擅自违反规定的学生将受到批评和处分。在测评、评优、入党及考察时,导师享有一票否决权。
借鉴双一流高校在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方面的经验和目前高校师生配比情况,建议该类高校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实行多维导师制。具体包括:(1)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取消传统的班主任制度,设置班级导师制度,使班级导师摆脱班主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班级导师大学四年原则上不予更换。班级导师主要从班级学生的大学目标规划着手,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从班级整体出发重点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2)聘请科研能力强的专业老师或者研究生担任科研导师。学生由于到大二阶段才开始正式学习专业课程,受专业和课程背景的限制,科研导师一般到大二学年才开始配备。科研导师负责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指导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3)聘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导师。低年级导师制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即通过同龄优秀学子各方面的熏陶,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低年级导师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挖掘学生个人的潜力,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发展。
多维导师应以教师队伍为主,学生队伍为辅。若师生比偏高,在导师短缺的情况下再考虑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科研导师。可以借鉴我国部分高校实施的师门制度,导师把自己指导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建立一个研究团队,制定一套学习传帮带帮扶体系。导师负责整个研究团队方向的指导和全局的掌控,在学习和生活细节方面则通过博士指导硕士,硕士指导高年级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指导低年级本科生的方式开展。如此团队帮扶体系既解决了导师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困境,减轻了导师的负担,让导师从琐碎事情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与学生开展学术性活动和学术指导,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对导师制的认同感,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多维导师的配备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实现了全员育人的目标。
由于导师制的推行需要结合学科背景和各学院师生比的院情,所以在全校整体导师制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模式应有所区别,需要根据理、工、文等不同学科制定配备适合院情的导师。因院而异的本科生导师制会更加贴近院情院史,能有效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