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一文,陈毓秀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全球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资源配置的步伐,这给轻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想进一步加大发展轻工业,就需要印刷业的支撑,两者同步配套发展。作为城市型工业和文化产业的印刷业,政府已经把它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开设印刷专业的高校顺应了现代印刷业发展需求,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优先、优质的人才服务,在加强校企紧密协作、缩小接轨距离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对印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印刷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印刷企业共计10万余家,其中,广东全省印刷企业2万多家,从业人员80多万人,广东印刷业生产总值近1900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5强,广东省已成为我国的印刷大省、强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受印刷业和相关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整个全球印刷行业都处于一个微妙的发展阶段,未来的路究竟该如何走,成为印刷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头等大事。
我国当今的印刷行业,依旧处于印刷产业转型期的过程中,在国际局势不稳、利润大幅下滑等种种因素导致印刷企业营商环境难以一时改善的情况下,印刷业仍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广东省的印刷业也不例外,呈现高速、规模化发展态势。虽然如此,但是广东印刷业发展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入智能先进机器,社会又提倡绿色环保节能,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就急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良好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广东省印刷产业在2018-2019年累计岗位需求人数多达40多万人,其中,印前、印刷、印后关键技术岗位需求人数高达20万人。然而广东省高校开设印刷技术专业的却不多,能为印刷业输送实用技术专业人才有限,其中,中职生约有3000人,高职约有1000人,本科及以上约500人。可以看出,每年毕业生数量无法满足印刷企业的需要,导致印刷企业技术岗位人才匮乏。
校企深度合作是学校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引导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一是可以使区域的经济发展能有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二是可以改变印刷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既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做法,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模式,可以使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得以整合,加快企业人才培养的步伐,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校企的深度合作对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如何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印刷业人才培养,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实现互利合作,并从根本上帮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印刷专业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6990亿元(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比上年增长8.13%。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足,政府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并未凸显。牵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力度不够,企业只是提出对人才的需求,但并未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从而制约了广东印刷业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架起桥梁的作用,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由于政策缺失,导致教育的社会经济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产业、行业和教育之间的互动不足,未能形成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企业对于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未能进行长远规划,没有长远的眼光,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把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看得很重,致使大量未经培训的人员上岗,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实际上,在广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正是由于校企合作政策的缺失,使得大量高等教育人才大量流失,许多知识没有机会学以致用,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互惠互利的框架下整合学校资源。通过岗前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人才,实现校企间的双赢。
虽然我国印刷业和印刷技术迅速发展,但仍跟不上世界的潮流,有大部分的私营企业逐步在倒退,甚至以破产告终。导致该结果的最大原因是:缺乏专业化的实用技能人才,紧缺的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继续发展。加之部分学校对印刷专业的建设程度不高,甚至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少学生报读印刷专业,存在一定的生源缺失,从而印刷、包装人才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
虽然学校要求毕业生找工作要专业对口,然而学生实际工作后往往不能依据其专业进行岗位分配。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就业期望高,期望工作环境好,工作时间短,工作强度小,生活环境舒服,重视娱乐生活,而从事印刷行业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极度不适应,因此离职率高升,印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受益者包括个人和社会,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社会市场经济。因此,政府应该考虑在加大校企合作政策优惠的基础上,加大对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和建设力度。此外,“市场是一种资源,政策也是一种资源”,政策所发挥的最大效益不在于创造多少金钱,而是在于带来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应根据广东省印刷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协调和监督作用,促进广东省印刷业快速地健康发展。
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行政部门的组织、资源调节、统筹规划等的优势,合理配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投入一定的经费给学校和企业,充分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可采取“政府出资金,企业出场地,学校出师资并负责管理”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学院发挥专业优势,面向企业开展科研开发和服务,帮助合作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难题,服务产业;企业为学院课题研究提供环境和设备支持,签订相关协议商定校企双方协同创新开发课程等。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需求,选送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及执教能力;同时在企业组建教师工作室,与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承担职工培训任务,根据企业员工实际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解决了企业培训师资不足的难题,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
让企业专家走进学校职业指导课堂,使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生产,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和就业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感,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学生不断增值的共赢局面是校企深度合作追求的目标。“共赢”是指企业、学校和学生有共同的目标,在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养与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企业要成长,就得实施自身战略规划,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培养高素养与高技能人才;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培训系统,开拓人力资源池,提升自主品牌。学校要成长,就要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切合企业需求培养高素养与高技能的人才;完善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创立与提升自主教学品牌;提升师资力量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而学生要成长,则要通过接受系统、持续、专业的技能培训与实践,促使自身技能、收入、发展不断地增值。
学校和企业未能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平台,导致学校无法全面了解企业对用人的需求,而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培养人才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通过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顶岗实习工作、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价值理念,学校与就业市场的时空差距从此缩小,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实现职业指导、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网络化。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印刷专业人才模式的改革,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实现校企共赢。共赢是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印刷业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在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养与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对双方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技能性人才。校企合作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另一个方向,具有十分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胆尝试和探索,拓展合作广度,挖掘合作深度,真正地实现校企更深层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