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勇前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尤为重视。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形势下,我国运输业发展进步飞快,尤以快速顶尖的航空运输业最为突出,我国正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生转变。由于民航机队规模、机场数量快速增长,中国机队从以前的1300余架客运飞机,至2009年底客运飞机增加了898架。到2020年,我国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个,其中新增机场97个,民航机队总规模将超过2800架,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民用飞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航空服务人员需求量的增加。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航空专业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民航业专业人才用人入口比较狭窄,引进相对独立,这是造成我国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紧缺现象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我国航指委决定与多所院校合作,开展民航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对于空中乘务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知识结构等各方面都提出新的要求,期待高等院校作为创新型国家人才建设的重要基地,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多项职能。其中,专业人才培养是核心功能,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为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为我党治国理政服务。因此,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上,而是应向更广、更远的方向要求,即在一个主要专业前提下,对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深层次拓展。而作为空中乘务专业人才,首先培养目标是高层次、有专业水准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同时也需要逐步在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上加强学习认知,增加旅游知识、文化知识、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涉取和储备。总之对于高等院校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求,教育要适应新一代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新一代青年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专业互补和专业拓展,因此,实现专业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充分肯定了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性。随着当前环保问题和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萎缩,山西省靠煤炭作为支柱产业的形势已经不复存在,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新的方向。山西特有的古典戏曲文化、地域旅游文化、古城文化(平遥古城)、石窟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等,都成为了山西省转型发展的基础。一方面,随着时代改革的脚步,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不断转型,这些改变为旅游业、文化业、运输业(客运)提供了很大机遇。例如:第一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为山西带来了大量外地、外省、外国的游客。平遥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驱动主力,仅2017年一年接待游客就数量超过1063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21.6亿元。由此可见,山西省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尤其对服务业的提升,使得空中乘务专业、旅游专业等人才需求量骤然增加。只有具备多元化知识储备和多口径输出的空中乘务人才,才能在今后发展形势下,具备更好的出路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立足本地基础上,空中乘务专业人才也可以进入旅游相关专业的工作就业,立足山西,向全国拓展,实现空中乘务服务——旅游服务——接待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融合。
空中乘务专业为民航业输送合格优质的专业岗位人才,主要负责空中乘务运输服务工作,属于服务业。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就业方向也是以导游、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为主。两专业同属现代服务业,关系较为紧密。
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拓展课程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旅游管理学》《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为专业基础课程;而空中乘务专业基础课程有《民航概论》《航空服务礼仪概论》《民航法规》《民航英语》以及形体训练、化妆等课程。两个专业都要求掌握国内外天文地理、地域文化、旅游风景、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可见课程呈现多向性交叉,专业可融性较强,能够在多门课程中进行互补。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几十年办学经验和探索过程中,探索出“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艺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空中乘务专业和旅游专业(涉外旅游)均有开设。因而在这个基础上,空中乘务专业融入旅游相关的基础课程,既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互补,也可以更大程度上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技能,实现多专业结合、知识融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时代发展,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方面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与改革。当前社会千变万化,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各大院校在专业培养方面都面临转型的困境和探索。空中乘务专业在当前发展迅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在教学和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以此为契机,把专业改革作为首要出发点,在众多院校中,力求创新,努力完成新的专业模式的运作和使用,把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放在重要位置,抓住新契机,不断前进。坚持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全程化,注重自我概念、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塑造。让学生抓住时代机遇,抓住时代新契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变化。
因此,空中乘务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一背景下,融合和创新的必要性显而易见。文章尝试将旅游基础课程融入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进行初步探索,分析和研究这一新模式的实用性。
当下的高等教育专业改革提倡多元化、高效化,很多高校都在力求创新,在专业教育改革中加入更多新元素。例如:通过社会调研,协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备的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设置理论认知实践到专业实习基地的实践课程以及顶岗实践锻炼等。而多专业课程的互融互补,可以说是更大程度上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真正变成一专多能型人才。
一专多能培养模式的前提是保证本专业课程的高质量学习和深入掌握。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艺术课程超市”理念,即从大型超市的顾客自选商品这一理念模式中获取灵感,提升专业课程强度和整体质量,并发掘学院现有的丰富的艺术精品课程(诸如英语口语、声乐表演、播音、舞蹈、茶艺之类)。在对本专业的高质量高要求的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融入相关的旅游专业课程。例如《航空服务礼仪概论》《航空专业英语》《民航服务心理学》这些空中乘务专业课程,在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也有《旅游口语》《旅游英语》《导游实务》《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以《航空专业英语》和《旅游英语》为例,所涉及的英语口语基本涵盖了日常旅游和出行所涉及的语言沟通,而且在语言礼仪和态度上,都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因而课程的相似性和亲密度,有助于打好专业基础,让学生能更好地接触和学习旅游相关的基础课程学习。
在空中乘务专业核心课程完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视野,可以实践性融入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如《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
首先,《导游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模块涉及民族文化与民族风俗、宗教文化(中国主要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整理与调查、中国自然景观与地域风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国古园林欣赏、中国美食风情、旅游文学知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历史文化、国内旅游景观、各地民族风俗和四大宗教;了解中国烹饪的发展历史、风味流派的形成和中国代表菜品及风味特色菜的特点;了解中国传统名茶、名酒的分类、特点。增加旅游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如山、水、动物、植物、天象等自然景观知识和历史文化常识有更好的掌握和熟知,以此来满足旅游行业对导游服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这门课程和空中乘务专业具有相似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礼仪以及文化价值观都有极大帮助,学习和掌握起来相对比较熟悉,可接受度比较强,学生相对容易入手,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涉及和从事的专业内容更加广泛。
其次,《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涉及旅游专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具体内容包括旅行社管理法规、旅游合同法律规范、领队管理和导游人员法规、出境旅游与入境旅游管理法规、旅游资源管理法规、旅游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旅游安全管理法规、旅游住宿管理法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及国际旅游管理法规等。《旅游政策与法规》内容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中也有所涉及,而且学生有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容易讲授也易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例如,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管理法规这一模块的内容,涉及到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根据当下中国旅游环境和法规政策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工作失误,因而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法规极为必要,这也符合专业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最后,《导游实务》课程是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为主,内容从基础到实际操作,再到技能实践,并且增加一些导游常识,包括理论性的概念、导游服务的操作规范、导游带团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以及领队服务、散客服务、全陪服务及地陪服务等的导游程序内容。导游服务工作是为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旅游客人服务,通过自己精彩、生动的导游讲解给游客传播旅游知识,给予游客乐趣和欣赏美的过程,同时还传递着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信息。导游的言谈、举止文明程度同时影响着游客行为,他们服务肩负着宣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任。空乘专业学生在学习普通播音和外语口语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考取中文、英文及小语种导游证。同时,导游词、旅游解说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对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播音、口语课程作为基础,学习和掌握这类课程并不困难,也让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又提升一个档次。
在旅游基础课程中融入空中乘务专业,无论从理论知识的深度,还是从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交叉学科的融汇方面都需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置中进行调整。在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教育改革中,应逐步尝试和引导学生走向“宽进严出”型的教育模式。
1.宽渠道培养。所谓宽渠道培养,就是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旅游基础课程培养,并多渠道地增设旅游类、文化类、历史类选修课程。旅游类课程的增加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的融合和结合,文化、历史类课程的拓宽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宽度,能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过程中,增加自身竞争力。
2.多口径输出。学生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学习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两者之间要学会融合,转化为自身竞争力。例如,学生在学好空中乘务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学好导游服务,考取导游证。通过对接导游服务、酒店管理礼仪服务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力,既可以选择空中乘务类工作,也可以进入旅游景区承担导游、景区管理工作,还可以带团出行,增加就业方向。学院也真正实现多口径人才输出的目标,达到真正的“一产多能”。
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与空中乘务专业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形态。优化空中乘务专业课程结构,要做到课程不重复、比重不失衡、拓展素质教育、适应市场需求,肩负起提高服务品位的重任,为培养旅游业、民航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依据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以及山西省本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下是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迈入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阶段,大学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实现空中乘务专业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的结合与融合已是必然,能够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本专业的竞争力,打造高质量、优质品牌专业,才能在当前改革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向前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中永不落伍,在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