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脉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19-01-17 07:18:20杨得凯李晓琴杨建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寸口痰饮流利

杨得凯 李晓琴 杨建英

810100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1

201602北京中医药大学卓越中西医2

滑脉为二十八脉之一,是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具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的特点,但并不包含频率变化以外的其他任何要素的改变[1]。古往今来,众多医家都曾对滑脉进行过描述记载,例如最早对滑脉进行记载的《黄帝内经》中说到“滑者阴气有余也”。《脉经》中对滑脉的描述为“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景岳全书》将滑脉描述为:“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而《濒湖脉学》则写到“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2-3]众所周知,脉象的分析对于中医疾病的辨证用药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任何一名中医师都应该对脉象有着深刻的认识。本文将从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和现代研究进展三个方面浅谈滑脉。

滑脉的脉象特征

历代医家都曾对滑脉进行过记录分析,本文将通过引用著作,从位、数、形、势四个脉象要素角度对滑脉进行分析。

位:指脉动显现部位的浅深。《脉经》中写道:“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即认为滑脉有脉位浮的特点;《察病指南》记载“按之即伏”,沉取脉则深陷,脉位浮。《伤寒论》则认为滑脉可以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而兼浮或兼沉。现在一般认为滑脉本身不具备浮、沉的信息,但可出现“浮滑”“沉滑”的相兼脉象[4]。

数:指脉搏的至数和节律。《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门补要》等书曾对滑脉的脉率进行过描述,认为滑脉有脉率快的特点。但事实上,滑脉本身在至数方面并无较大改变,只是常见“滑数”相兼脉象,此外还有“滑缓”“滑疾”的相兼脉象。正如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所说:“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5]

形:指脉形的粗细、长短、脉管的硬度及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前文已经提到,滑脉作为一个单因素脉象,其特征即为流利度的改变,总结各种医家所言,对其特点的描述也无外乎有“圆”“滚”“流利”。《脉经》曰:“滑脉往来前却流利辗转。”又曰:“滑者,鬼疰。”鬼疰,即来去无常之象。可见,滑脉的本质即为往来流利,其余特征均不是其本质特点。滑脉与脉形相关的兼脉有“滑短”“滑大”“细滑”等[6]。

势:指脉搏力量的强弱,与脉的硬度和流利度密切相关。《脉经》记载“一曰浮中如有力”,认为滑脉可见脉力强的特点。《察病指南》中有“有力替替然”之说,同样认为滑脉亦有脉力强的特点……这些描述均直接或间接地认为滑脉有脉力强的特点,但现在一般认为滑脉并不包括脉力的改变[7]。此外,滑脉可出现“弦滑”“滑散”“紧滑”的相兼脉。

综合对滑脉以上四要素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滑脉本身是指其流利度的增加,而并无其他要素之改变,但是一般会与其他脉相兼出现,常见有“浮滑”“滑数”等。

滑脉的临床意义

滑脉可为平脉,亦可为病理脉象。其主病可为痰饮、食滞、实热等证。此外,孕妇、青少年等气血充盛之人亦可见滑脉。而有一些书籍也曾对滑脉主病做过其他记载,例如《素问》曰:“滑者,阴气有余也。”“脉滑,曰风”,认为滑脉可见于阴有余与风病。《脉决》曰:“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认为滑脉亦可见于血盛和气盛之人。临床上,滑脉多与其他脉象相兼出现,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几种常见的滑脉相兼脉象,现对其临床意义总结如下。

平脉:可见于正常人和生活舒适之人。健康人气血充盛,脉气鼓动有力,脉道通畅,则脉来柔和滑利。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若平人脉滑而和缓,此是荣卫充实之佳兆。”此外,滑脉亦可见于早期妊娠妇女,怀孕妇女需供血以养胎,血充则脉道通常,因此可见滑脉。《濒湖脉学》也曾记载:“女脉滑时定有胎。”

病理脉象:①浮滑:《脉经》曰:“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尺脉滑而疾血虚,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滑而浮散者瘫痪风,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迟而滑者胀,紧而滑者吐逆,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脊痛。”《外科精义》:“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迟而滑者,胀满也;滑而散者,瘫痪也;紧而滑者,吐逆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滑而洪者,病在心也。”《诊家正眼》:“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常见于痰热、实热证,亦可见于风证。《伤寒论》中“伤寒脉浮滑,此为表有热,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及“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均表明了滑脉主热证,兼浮脉则热势更胜,里热炽盛,则易下血。②沉滑:《四言举要》:“缓滑内热,浮滑中痰,热则滑数,浮滑兼风,沉滑兼气,喘急息肩;浮滑者顺,头痛多弦;缓滑厥痰。腰痛之脉,弦滑痰饮;肠痈实热,滑数可知;尺脉滑利,妊娠可喜,滑瘦不散,胎必三月。”《三因方》:“滑而浮散为瘫痪,滑数为结热,滑实为胃热,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诊家枢要》:“滑数为结热。左寸滑而实大,心惊舌强;右寸滑而实,肺热毛发焦,膈壅,咽干咳嗽,头目昏,涕唾黏;右关滑实胃热。”可见于痰饮、食积、湿热。③滑数:《千金方》:“脉滑而微浮,病在肺,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细滑,伤饮;尺而滑者胀,紧而滑者,吐逆;滑数心下结热盛,滑疾,胃中有热;缓而滑曰热中;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脊痛,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而目肿,有微热为风水;寸口脉沉大而滑,沉即为血实,滑即为气实,血气相搏,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寸口脉浮而滑,头中痛。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均,必吐逆。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尺脉偏滑疾,而赤如醉,外热则病。”前文也曾提到,滑数相兼是临床中的常见脉象,其意义为孕脉、痰火和热证。《脉经》曰:“滑数,心下结,热盛。”《伤寒论》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宿食积结在肠道,可产生热象。④弦滑:《脉如》曰:“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腑胱二便之热。如滑之脉,只觉平动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无,此为元气已脱,仅存余气,流连脏腑经络之间,未尽断耳,先于死期,至于虚损多弦滑之脉,阴虚而然也,泻利多弦滑之脉,脾肾津液受伤也,此又不得通以火论矣。”《脉学阐微》:“脉象滑大、滑数为内热,上为心肺头目咽喉之热,下为小肠膀胱之热,总视滑脉表现之部位而定。如妇人脉滑数,而经断者为有孕。若平人脉滑而和缓,为荣卫充实,健康之象。若滑大滑数,则为热邪内犯。凡发热由外邪诱发者,其右脉多现滑数。而各种传染病,当热毒在气分时,则右脉多现洪大滑数。”主水湿痰饮。弦脉可主水饮水气,滑脉可主痰饮,二者相兼则主水湿痰饮之邪。

综合以上几种病理脉象的分析,笔者认为,滑脉可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而在临床中,某种脉象与其他脉象相兼出现的情况十分常见,滑脉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医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基本原则,在感受脉象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三诊,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

滑脉的研究进展

脉“滑”形成的机制:《辨证脉学》从现代研究的角度,向人们阐述了脉“滑”形成的机制。书中提到,黏度是流体黏滞性的一种量度,黏度大则摩擦力大,液体运行流利度差;黏度小则摩擦力小,液体运行流利度大。这也表明了,滑脉主要表现在其流利度的改变。

滑脉与心脑血管疾病:滑脉可主痰病,有调查显示[8],痰证患者会出现心肌受损、心肌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现象。这也提示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受损、心脏前后负荷增大等现象与痰证的产生和病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酒精性滑脉的研究:调查发现[9],饮酒会使人出现滑脉。其原因为乙醇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血输出量的作用,这与中医滑脉的形成条件相符,即人饮酒之后常为气血充盈的状态,因此饮酒亦可出现滑脉。

春季多雨与腻苔、滑脉的关系:腻苔的形成机理为湿浊内盛,郁遏阳气,湿浊停聚于舌面,主湿浊、痰饮、食积。滑脉主痰饮、食滞和实热。春季多雨,则水湿充盛,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因此春季的雨水增多会对人的舌苔、脉象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出现更多腻苔滑脉患者[10]。

滑脉之相兼脉主病:诸家多以浮滑主风痰、宿食;沉滑主痰食;滑数结热、痰火肠痈;滑疾胃中热;滑迟胀满;滑实胃热;滑弦痰饮。然《千金方》谓:“寸口脉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为风水。”查风水之证,脉当浮滑。但沉滑见于寸部,兼见而目肿,有微热之症者,亦可诊断为风水。如《金匮要略·水气篇》说:“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唐容川于此指出:“盖脉法,浮主表,寸亦主表。沉滑见于寸部,即是水犯于表之诊,故亦断为风水。”(《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且兼目肿而发热,亦是风邪在表之征象。可见《千金方》此说,实出自《金匮要略》之旨。

中医脉象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诊断要素,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脉象在临床诊断与用药中的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切实将脉象诊断与中医其他三诊结合起来。本文叙述了滑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的历史沿革以及当前滑脉的研究进展。同时在学术方面,也应该加大对脉象的研究,探索挖掘其更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寸口痰饮流利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新中医(2015年3期)2015-02-22 20:50:39
中医痰饮致悸论
流利口语练习
海外英语(2013年10期)2013-12-10 03: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