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霞 黄子晴 刘晓硕
摘要:未来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而言的。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同时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教与学的实施进行探索,提出了混合性的教与学、开放性的教与学等教学方法。未来课堂将使教育领域采用更智慧的方式激发新的智慧,促进教育管理由增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未来课堂 教与学
大數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教学方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改进,教育信息化将出现新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
一、未来课堂
目前,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关注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很多专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祝智庭按教育形式把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成8类30种;陈丽归纳出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教学和反思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钟志贤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预期特点,即目标导向、学习理念、学习任务、评价倾向性、教学方式、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者角度、技术支持和思维取向。
教师利用新兴技术创建教与学的环境,在以人为本、互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和智能空间、云计算、人体工学等技术的支持下,以互动为核心,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的作用,实施教与学,促进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学习与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教与学的实施探索
现代课堂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等特征,教师必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把教育的重点从“学会”转向“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1.混合性的教与学
未来课堂是混合型课堂,其混合性主要体现在多种教与学的混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混合、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的混合等。混合学习本质上是对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提高教学与学习绩效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方式。
混合学习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技术、环境和方法四个要素的混合,即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的混合。混合学习不仅要把相关成分混合起来,还要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如学习者可以使用交互学习终端收集和采集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源,或者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教师利用虚拟课堂拓展课堂范围,设计远程互动课程,多方共享教师电脑桌面和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可以实现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混合。
2.开放性的教与学
未来课堂是开放型的课堂,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和教学资源的开放。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交互终端和教学显示屏创设教学情境,讲解重点内容和布置小组探究任务等,即时接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并依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节奏或进行教学补救等;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学习终端对学习资源进行电子批注、做笔记,也可以接受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利用系统提供的反馈功能对教师设置的交流或测试的题目进行反馈,反馈信息将汇总呈现在教师的交互终端上。
三、结语
未来课堂是针对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新课程改革对课堂重构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未来课堂是一个由众多技术支持下构建的物理空间,它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作为支持。未来课堂将通过从单一课堂到多个课堂的连通,实现各个课堂主体教与学过程中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拓展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我们需要像设计汽车一样设计未来的课堂,最终期望能够达到如海德格尔指出的“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让学生能够在未来课堂中诗意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柯清超.大数据与智慧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陈丽,等.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4]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
(作者单位:杨凤霞 沧州师范学院;黄子晴,刘晓硕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