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林 张春菊
(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孝感 432100)
脑栓塞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临床学者对脑栓塞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其中根源就在于患者颅脑表现为粥样硬化或者呈现潜在病变。在此状态下,典型症状应当包含局部性的脑内血流减缓以及管腔闭塞狭窄,最终形成脑栓塞[2]。在情形严重时,此类疾病还会伤害到患者健康。从临床视角来看,针对上述患者有必要施以综合性的日常护理,以此促进患者的康复[3]。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我院收治的182例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应用在高血压脑栓塞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在此次研究中,筛选了入住我院的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高血压脑栓塞类型的182例患者,将其作为此次调研对象。在此前提下,将上述患者归入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其中分别含有91例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和MRI诊断证实为脑栓塞。观察组中,男46例,女45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42岁,中位年龄(58.52±3.56)岁,入院时左侧瘫痪13例,右侧瘫痪16例,参照组中,男48例,女453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1岁,中位年龄(56.37±3.14)岁。针对上述两组患者施以对比,结论呈现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应用基础性临床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保持血压平稳。患者由于受到持续卧床给其带来的显著影响,因而较多患者都表现为褥疮的状态。在此前提下,作为护理员就要协助此类患者予以翻身操作,具体涉及到2-3小时翻身一次,每天给予患者拍背2次。从日常饮食来讲,主要以流食或是半流食为主,尽量不要让患者呛到,避免食物进入到肺部而引起肺部感染。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面对表现为绝望心态或者其他消极心态的患者,护理员有必要告知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并坚持功能康复锻炼,消除患者的恐惧。此外,某些患者表现为口齿不清的现象,对其有必要逐步指引患者尝试缓慢发音并且大声讲话,慢慢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在患者住院1-3天内,指导患者进行被动的运动,叮嘱家属帮助患者按摩,每天3-4次,指导患者进行下肢抬起锻炼,5天后进行站立锻炼,7天后进行行走锻炼,最开始锻炼时,可以让家属搀扶,之后让患者自己联系走路。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总有效率按照有效、无效和加重进行表达,生活质量运用巴氏量表评估,评价内容包括:进食、个人卫生、小便控制和平地行走、个人卫生与上下楼梯等,满分为100分,其中良好分数为81-100分,一般分数为61-80分之间,差为21-60分之间,差在20分以下,及格率为60分以上人数/总数×100%。
凭借统计学软件SPSS20.0针对此次干预结果施以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以%形式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11%,参照组总有效率为78.02%,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中生活质量评分及格率为80.22%,参照组中生活质量评分及格率为67.03%,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析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半侧瘫痪[4],口眼歪斜等。由于受到上述现状给其带来的影响,针对此类患者有必要施以早期护理,以此来保证上述患者拥有康复积极性,对于潜在性的沟通障碍予以消除。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效82例(90.11%)显著高于参照组有效71例(78.02%),观察组显著高于参照组(χ2=4.9633,P<0.05),观察组中生活质量评分60以上的有73例,及格率为80.22%,参照组中生活质量评分在60以上的有60例,及格率为67.03%,组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与其他护理模式予以对比,可见早期康复护理针对患者拥有的日常生活质量能够予以显著提升[5],因此突显了综合性的护理模式优势。在未来实践中,对其值得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