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老龄化人口数量增长背景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之升高,对患者生命健康、日常生活均带来较大影响。特别大多心血管疾病有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特点,严重时将发展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因如此,大多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表现。这就要求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优质护理模式[1]。本次研究将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老年心血管患者76例为对象,分析护理工作开展中引入不同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
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老年心血管患者76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认知功能正常、意识清醒,无精神疾病或其他不配合护理情况;③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以随机分组形式将76例患者分组,对照组38患者年龄最小 62 岁,最大 73 岁,年龄均值(66.2±3.0)岁,高血压、心肌炎、心绞痛患者分别为19例、12例、7例,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3例、15例。观察组38患者年龄最小63岁,最大74岁,年龄均值(65.8±3.2)岁,高血压、心肌炎、心绞痛患者分别为18例、15例、5例,男性与女性分别为24例、14例。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相仿,可做比较研究。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护理模式为老年心血管病常规护理,如对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起居给予关注,协助患者做各项体征指标检查,且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疑惑问题进行解答。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护理中配合优质护理模式,内容包括:①护理责任制的完善与落实,科室需注意进一步明确护理人员相关职责,确保护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交接班中应保证患者相关信息完整。同时,可在科室内引入APN排班模式,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对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积极作用;②护理基础工作夯实,科室应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活动,使护理人员认识优质护理理念,且在专业护理能力操作上进一步加强,同时应定期对患者反馈信息收集,并结合数据库中最新研究文献,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内容;③护理内涵深化拓展,其涉及的护理内容较多,如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观察患者行为表现,了解心理变化,对于有焦虑抑郁表现的患者,及时做疏导安慰,通过讲解疾病与治疗知识、举出治疗效果显著病例,或鼓励患者间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改善患者心境。再如用药管理,因部分患者年龄稍长,用药期间极易出现错服、漏服等问题,要求在护理期间采取按时按量送服,待患者用药后方可离开。另外,需在环境护理干预上加强,如病房温湿度合理控制,及时通风,或考虑在病房内摆放无毒害花草植物,备置书刊杂志等,提升老年患者舒适度。此外,因患者年龄较大,且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表现,所以护理中可考虑采取护理配合方法,主要强调由专科护理人员、营养师以及医生等多方面配合,为老年患者制定相应的饮食、用药以及监测计划,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性。
以焦虑抑郁评价量表包括SAS、SDS,评价患者负性情绪状态[2-3],同时,借助SF-36生活评价量表对出院3个月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4]。另外,以问卷调查法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
数据结果借助软件SPSS22.0做统计学处理,患者心理测评评分结果、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组间对比均利用t检验,经过均数±标准差(±s)形式描述,护理满意率结果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由数(n)或率(%)形式描述,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负性情绪测评评分观察,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有轻度焦虑抑郁表现,评分结果相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 1。
表1 患者负性情绪测评评分结果对比(±s)
表1 患者负性情绪测评评分结果对比(±s)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
患者出院3个月随访调查,SF-36量表评分结果,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功能与情感职能等指标上,观察组评分相比对照组分数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比较(±s)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满意例数观察组各为24例、14例,对照组分别为22例、12例,满意率观察组100%,与对照组89.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血管疾病有疾病类型多、危险性高等特点,特别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引发较多不良事件。尽管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日渐完善,但因疾病病程长、难以彻底治愈,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整个治疗过程。对此,考虑治疗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模式,保证患者治疗依从性,如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其主要强调在护理责任制上完善,且注意护理基础工作的夯实,并深化拓展护理内涵,以此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享受高质量服务,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与护理过程,提高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结果中,负性情绪测评评分观察,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均有轻度焦虑抑郁表现,评分结果相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对照组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患者出院3个月随访调查,SF-36量表评分结果,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功能与情感职能等指标上,观察组评分相比对照组分数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率观察组 100%,与对照组 89.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均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下取得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将优质护理模式引入,对缓解老年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均有积极作用,且提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将该护理模式进一步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