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书育人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给高校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然不可忽视,引导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很多人在借鉴和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在价值取向上过多地偏向物质的追求,对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浮躁的情绪日益明显,形式主义、功利化氛围浓厚,道德教育重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考试作弊,学术抄袭与剽窃等现象屡见不鲜。2010年1月26日上午.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科教文体界代表意见座谈会上,曾有感触地说:“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为什么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幸福感却降低了呢?因为人们眼中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曾经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中国几千年优良的传统美德仅仅成了当下人们嘴边的一句口号,道德教育渐渐地在高校中只是一种形式,人们的心灵变的越来越冷漠,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这难道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缺失吗?
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目的主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就业率。在短期内高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但这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争相开设热门专业。此外,很多高校将申请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办学目标挂钩,与学校的综合实力挂钩,于是出现了为了项目而申请项目,为了发表论文而写论文的功利现象。
到目前,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高校对德商、情商等教育只满足于象征性的增设几门课程和单一、有限的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下,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只专注于“热门”方向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自己缺乏辩证理性的认识,对父母和社会缺乏爱和责任感,出现了“60分万岁”、上大学就是“混”的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学分制。学分制有效的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学活动更便于管理,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对德商、情商等非专业知识的教学,很多高校为了便于管理和操作,也将它们学分化。课程流于形式,只注重学生是否学习了这方面的课程,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充分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热衷于修习各种学分,如各种热门社会实践、等级考试等。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商的教育排在了智商教育的前面。几千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就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德才兼备。在《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是什么?这回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在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讲到教育的本真和回归,教育的本质在于灵魂的提升。道德教育不仅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观念,辨别善良与邪恶、学会抉择正义与懦弱等内容,具备诚信、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等素质,它需要日积月累,最后潜移默化的呈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高校要改变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边缘的地位,弘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引导大学生习经典,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高校可以充分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在实际生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有责任感、有价值的社会公民。其次,高校作为德育建设的重要基地,可以大力开展社会道德实践课程,通过暑假“三下乡”,学雷锋,树新风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要根据时代特点探索道德教育的方法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