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江斌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它们是学生前进道路中的垫脚石。优质的数学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促使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探索。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们设计一些有效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更有张力。
数学知识都比较枯燥、单调,学生不愿去深入接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显得很是被动、机械,学习效率不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将一些数学问题趣味化,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更乐于探究、思考,从而加快获取知识的历程。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内容时,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自己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并告诉学生这一纸张的厚度是0.2毫米,之后引导学生对折一次,看其厚度变为多少,之后再对折一次,这样依次对折下去,对折100次后,厚度变为多少呢?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于是都迫不及待地进入操作思考中。很多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到非常有趣,并随着自己的操作思考,发现对折一次是0.2×2,对折两次是0.2×4,对折三次是0.2×8,于是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对折100次,应该是100个2相乘再乘以0.2这样的厚度。随后,教师引出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学生们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对数学概念有了很好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操作探究欲,并让学生从中很好地体验到了探究数学的乐趣,实现了快乐学习。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源泉,是活跃思维的重要工具,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学习资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的抛给学生,以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思考,充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使学生有效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一条线段的对称轴有怎样的特性呢?学生们对这一问题也充满了好奇,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一条线段,并画出其对称轴,随后开始观察思考这一对称轴的特征。有学生想到对称轴垂直且平分这条线段,此时,教师引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之后,学生继续观察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试着选取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并试着与线段两个端点连接。这时,发现新画出的两条线段恰好与原线段组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随后学生又试着画出一些不同的三角形,发现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于是,学生大胆地猜想:这条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了更好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开始从严谨的角度去探寻。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数学案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整合在一个问题中,让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些错题实际上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资源。它能够让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对一些模糊点、易错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一些数学错题,让学生自己去剖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内容后,联系具体学习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已知方程式ax²+4x+2=0的解只有一个,求a的值。学生们在思考了一定时间后,都纷纷得出了最后的结果。其中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结果是“a=2”。很明显,学生陷入了教师设计的陷阱中。学生都在读完题后,发现这一个方程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如果只有一个解,只需要判断Δ=0即可,也就是4²-2×4a=0,这样就得出a的值为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思考,教师向学生继续提问:这个方程一定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吗?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继续思考,很快便想到在这一式子中,如果a的值为0,那么这个方程将不再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而这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恰好是一个,所以a=0也是符合题意的。这时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并找到了自己出错的原因:思考得不全面。学生也通过解这一问题,对这种分情况讨论的问题有了很好的认识,并对其引起了注意。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为学生设置陷阱题,引起学生注意。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桥梁,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智力。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情出发,巧妙地设计一些课堂问题,以催动学生更进一步地思考、探究,实现高效率数学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