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袁庄中学 夏锋林
相较于小学数学,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确保其能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前提,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反思,便很难提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水平,从而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由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其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是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前提。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应在学生完成预习后,带领其回顾预习内容与相关知识点,并培养其形成提出“为什么”的习惯,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反思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时,数学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列出预习提纲,并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预习数学内容的过程中,养成反思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预习过程形成反思习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后的预习主动性,且学会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具备针对性的预习反思与推敲,这种情况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均能得到有效提高,对强化其反思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其中,是培养其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学反思教学所涉及的关键环节。通过数学教师创设对应的教学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情景教学模式中,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内容,检查学习策略以及检验学习成果等内容,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归纳检验以及反思,以此引导其能够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所蕴藏的内涵,从而实现对其数学反思意识的有效培养。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弦和余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以下两个问题:(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设置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回忆,使其在回忆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在学习本章节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自己曾经学习过的知识。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会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感到疑惑,而初中生具备一定的好胜心与好奇心,由此,通过设置该类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这对强化其反思意识来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针对该情况,数学教师可要求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对题目的分析,以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他人的思考方式以及解题方法,对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设置对应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老师准备了10枝新铅笔分给大家,可是,怎么分才合理呢?”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使用10个不同的物件进行自行划分,并展开谈论分析。在该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内向或是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参与集体讨论,并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以此,使其在该过程中慢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存在的漏洞。另外,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与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查缺补漏的现象,并对其中存在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此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能使其形成合作意识与锻炼其交流表达能力,对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后反思能使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及时进行修改。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其对每天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进行反思,使其学会发现自己对哪部分知识没有掌握好,还有分析自身的学习方式是否存在问题。针对初中生年龄不成熟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其对应的指导,并布置对应的研究题目,以此让学生能够针对题目展开课后反思。例如:当“三角形”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回家后寻找有关三角形的图形,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等,使学生在收集图形的过程中对今天所学的内容展开反思,并了解到不同三角形所具备的特点。另外,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所收集的图形进行展示,以此了解其对图形性质的掌握程度。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之外,还应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以此确保所用的教学方式能够与时俱进,从而满足学生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非常重要,当代初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培养其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方案等,实现对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有效培养,进而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