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张 彤
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解题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更适合的数学知识技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结合教研室“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方针,笔者探索并尝试分类教学这一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大多数学生因为跟随父母打工地的变化而导致就读学校的变更,加上数学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以及智力、性格的影响,水平差异很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分类优化,班级整体提高”的目标,可先将学习成绩接近的学生分成A、B、C三类,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观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调整分类。为了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以6人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兴趣爱好相同的或者性格互补的同学搭配成同桌,三类学生每个小组适当分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综合考虑这三类学生的学习、解题能力,在讲学稿的课前预习部分,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如“平方差公式”的共性目标:会计算(2+1)(2-1),(y+3)(y-3),(x-2)(x+2),从中观察寻找平方差计算规律。个性目标:C类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帮助下猜想得到平方差公式;B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单独完成(a+b)(a-b)的计算,验证C类学生的猜想,得到平方差公式;A类学生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同一图形的不同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为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时,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A、B、C三类学生,如在教学“整式乘法去括号法则”时,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并不陌生,课本中出现的探索方式却提高了难度,需要直接归纳符号变化的规律结论。B、C类学生对此不易理解,从方法分配律跳跃到符号变化。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学中采取小组探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把接近不同类学生思维的问题进行对应分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得到整式乘法的去括号法则。在讲学稿上设计如下“探索”:1.任意选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2.任意选三个单项式(至少有一项系数为负),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提醒A类学生,让他们通过填数、运算、比较得到去括号的方法。让B类学生完成讲学稿上的如下题目:计算:(1)+120(u-0.5);(2)-120(u-0.5),通过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规律?让C类学生完成教师出示在黑板上的计算题:(1)+(x-3);(2)-(x-3),对比两个式子中的运算,用文字语言描述结论。这样,针对不同类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不但没有提高对B、C类学生的难度要求,又使这些学生都有探索追求的机会,而不是组内交流时只听A类学生畅所欲言,其余同学畏首畏尾,失去探讨的机会,课堂交流变成A类学生的经验之谈。
布鲁姆按照不同的层次,将提问分为以下几种: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课堂上灵活运用这几种提问,在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C或B类学生进行知识性提问,适当进行理解性提问,对A类学生可以进行应用性提问或者分析性提问。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的底数是多少?的底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可先让C、B类学生回答,再让A类学生进行纠错。也可适当设计一些综合开放性问题,相应地提高A、B类学生的思维层次。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可以适时提出如下思考题:(n为正整数),____(n为整数),(1后面有____个0),…01(1前面有_____个0)。
课堂练习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设计,可分为基础、提高、创新三类,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页例4后,编排了如下三类练习题:
C类题:观察下面的数:
-3,9,-27,81,-243,729,……
这一行数有什么规律?第10个数是多少?
B类题:观察下面的数:
① -3,9,-27,81,-243,729,……
② 0,12,-24,84,-240,732,……
(1)第①行数有什么规律?
(2)第②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A类题:观察下面的数:
① -3,9,-27,81,-243,729,……
② 0,12,-24,84,-240,732,……
③ -1,3,-9,27,-81,243,……
(1)第①行数有什么规律?
(2)第②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3)第③行数与第①行数有什么关系?
(4)分别取每行的第8个数,考虑不同方法计算这三个数的和。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使班级所有学生获得不同能力等级的知识。每一类学生完成各自对应的练习后,可以选择挑战更高难度的练习,比如,C类学生完成对应练习后,可以选择B类题或者挑战A类题,以此类推。还可以适当增加提高题,依次有序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分类教学,不仅促使教师更加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还可以激发A类学生组内指导,发挥“生教生,生帮生”的作用,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使得同组的学困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最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