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课件充斥课堂,诸多原本教者的任务改由课件承担,教者自觉不自觉地从前场退居后场,甚至出现教学缺位的现象。提升言语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言语能力需要在言语实践中形成。教师的教学在场是言语实践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透视课件使用的乱象,让可有可无的课件退出课堂,使教者人在课堂、导在现场,是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堂回放】
(《吃水不忘挖井人》)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的新的课文——(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课题,生齐读课题)知道吗?现在人们用水,大多是自来水,而以前却是河水、井水。你们看,这就是水井——(出示课件)。认识水井了吗?
生:(齐)认识。
师:课题中有几个生字,知道吗?(借助鼠标,用红色显示“吃”“忘”“挖”“井”。)
【教学诊断】
上述案例,教者动动鼠标,引出了课题,显示出生字,展示了水井。否则,板书课题,耗费时间;画出生字,显得麻烦;部分学生对水井的生活空白也难解决。然而,这样的过程,除方便了教师,留给孩子的可能微乎其微。其实,让学生看老师写课题,教者一笔一画,学生专心致志,静静的课堂上传来清脆的书写声,那可能是此时课上最美的音乐。这样书写,对学生写字的耳濡目染,是任何课件也难以比拟的。而对于生字,教者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出,也比课件显示也要有效得多。至于“水井”的画面,似乎非有不可,其实不然。虽然自来水早已普及,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水井并不难觅踪影。如果教者有心,课前不妨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去看看水井,摸摸井水。这样,课上让学生说水井的样子、井水的特点,肯定比课件出示有意思、有价值。
【课堂回放】
(《树和喜鹊》)
因此,医务人员既要治疗患儿的躯体疾病,考虑其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供针对性诊疗服务和社会心理支持。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来好好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先读这一句(课件出示: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此时,学生看着屏幕朗读,课本静静冷落一边。)
【教学诊断】
上述课件的运用,只是把课文内容迁至屏幕,让学生看着屏幕读课文。此类现象在现今课件运用中占比最大,毫无疑问,对需要重点关注、重点品读的句段,如此处理未尝不可。但是,如一节课总是内容不断呈现、课件不断切换,而对课本束之高阁,便是课件运用的本末倒置。
事实表明,读“课文”比起读“屏幕”更有读书的真样子。这样“读书”,学生都必须正襟危坐、手捧书本、潜心书中;这样读书,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付诸实施,而圈画、批注等也才能真正操作。看来对呈现内容的课件,可大刀阔斧地删减,有时甚至不给屏幕呈现的任何机会。
【课堂回放】
(《雷雨》)
师:同学们把课文一二两节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了怎样的画面?(生读课件出示文字:“雷雨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师:这是写什么时候的情景呢?
生:是写下雨前的情景。
师:下雨时的画面怎么呢?请看——(借助课件展示上述两句话的形象画面)你能边看边说说看到的画面吗?
生1:我看到满天的乌云黑黑的,让人害怕!
生2:我看到天空中乌云很多,也很厚,说明马上就要下雨了!
【教学诊断】
编者选择课文,不会考虑某个句子、某个段落,必需使用课件来展示画面。因此,课件呈现画面并非教学必需和唯一。课件选用只是教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在制作和运用课件前,不妨先问一问:这里真的要用吗?不用可以吗?如果不用也可以,当然是不用为好!
上述案例中,课件直接展示了课文画面,让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但是,稍稍思考就觉得没有必要。文中的“雷雨”“乌云”“蝉”“蜘蛛”等,学生心中都有库存。引领凭借语言文字,唤起形象库存,借助语言描述,展示心中的富有个性画面,比起课件直接呈现和简单观看,肯定要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而且这种激活、重组和展示,才真正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指导在场。
现代技术走进课堂,这是一种进步,无疑令人欣喜。但毋庸置疑,无论时代到了什么时候,手段和形式永远替代不了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比,只能而且必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手段、形式由内容决定,为内容服务。对此,我们必须有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为什么课件使用会出现上述乱象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乏自信。在课件日渐盛行、令人醉心迷眼的当下,走进真正的名师课堂,在课件运用上很是理性,既不拒绝,更不跟风,一切均以需要为前提。然而,我们很多老师恰恰热情过度,理性不足。面对课件潮、视频风,总是眼热心热,难以自己;面对教科书、参考书,总是不冷不热,不感兴趣。在课件要不要的问题上,总难作出应有的回答,缺乏必要的自信。总觉得用视频、上课件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因此,很多时候明知有些课件无关紧要,但逆流而动怕别人说三道四,于是乎就只能违心地跟风逐浪。
2.失却自主。一旦缺乏自信,必然会失却自主。只要备课,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教案如何设计、课件怎样制作?这样想着,便情不自禁地百度搜索。转眼之间便大功告成。如此备课,大多是“我的课堂人准备”。上到研究课,更是把自己排斥在外。搜索了现成的备课和课件后,马上向同事请教。同事也都是鼎力相助。如此研究,也多是“我的研究人做主”。长此以往,结果肯定是身在课堂不能自己,身在课堂不知自己。看来,学别人不能忘却自己,求新意不可丢失根本。
3.忘却在场。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始终在场。这里的“场”,是指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的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案是剧本。提倡让学生站立课堂中央,教者必须时时在身旁,且要人在场、心在场、导在场。而上述案例中,教者多把自己的任务转嫁给“课件”,诸如课文朗读、字形分析、笔顺呈现、书写指导、想象引导等等。看起来,教者身处课堂,其实已经“退居二线”。而上述这些环节,必须“手把手”地指导,“肩并肩”地指点,切不可让课件“代劳”、让课件“代言”。
三、寻觅:建立课件退出的机制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学科的课,没有课件不仅能上,而且能上好。甚至这样的课往往以其安静、清纯、朴实、高效,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丝毫不可忽视;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必定有限,千万不可高估。站稳课堂、始终在场,是教者必须坚守的底线。因此,要保证教者自始至终真正在场,必须建立起课件的退出机制,对可用可不用的应毫不犹豫地让其退出。联系本文第一部分的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为使教者始终在场,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精心的、到位的指导,以下几方面的课件可以退出课堂。
一是板书课题。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引领学生透视内容、感受情境、领悟情感的重要凭借。课题都很精炼,借助板书出示课题,比之任何形式的课件出示都好。借板书课题,可以很快静场,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学习。而且,老师板书课题,对学生书写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者板书还能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者板书时,学生可带着老师的问题思考,也可是看着课题自由自在地思考。
二是书写指导。对低年级而言,书写指导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不仅是写字指导,还是文化渗透、习惯培养等等。书写指导,和其他一切实践指导一样,课堂就是实训场,老师就是指导师。这样的指导,必须说在嘴上、做在手上,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诸如字的间架结构、笔画顺序等等都需这样。而借助动画展示字形、笔顺等,看起来似乎有趣,实质上肯定低效。因为,老师一旦“离场”,学生可能“分神”。很多时候,动画看完了,要求谈收获、说体会,学生却不知所言。因此,书写指导中的这类课件一般还是退出为好。
三是字义理解。根据造字规律理解字义,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而言,象形字、会意字借助古今字形的演变,引导记住字形、理解字义,有一定效果。但从实际情况看,汉字的演变构成比较复杂。像“鸟”的演变,前后共有12个图形(汉字),一个简单的“鸟”字,如此复杂的画面,如此复杂的过程,它给予学生的,无论字形还是字义,都是一头雾水。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劳民伤财,事与愿违。因此,除了偶然让孩子见识见识外,不可成为常态。简而言之,一切故弄玄虚的所谓文化渗透的汉字演变课件,应该让它退出课堂。
四是内容呈现。引导读书,就该实实在在地读,让学生眼到、嘴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边读边写。否则,课件出示内容,学生看屏幕,老师点鼠标,一切阅读指导都可能是空对空。表面上教者指导在场,实质上学生读书离场。因此,为引导学生真正用好书、读好书,对并无特别需要的内容呈现类的课件,还是退出为妙。
五是画面呈现。对低年级而言,让内容形象、让语言感性,对引领学生感受语境、领悟情感、学习语言颇为有效。因此,老师们常借课件或播放视频、或呈现画面,以形成语言文字与画面的联系。当课文描述的语言形象,学生难有生活库存时,这样的课件运用是必需的;如果相关形象学生有库存,就只要借助提示引导想象并描述。这样引导,空间更开阔,想象更自由,表达也更灵活,其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对单纯呈现课文画面且学生具有画面库存的课件,也应该退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