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刚
说起与《河北教育》的交往,还真不知从何时说起。好像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刚刚走出校门初为人师那段时间,当我走到学校阅览室翻看资料时,它就走进了我的世界。从此以后,不论是再次走进阅览室,还是路边的报刊亭,眼睛所瞄的就是找有没有最新一期的《河北教育》。30多年的交往,一言以蔽之,《河北教育》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
说是老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它使我开拓了视野。从栏目的设置来看,内容很丰富。既有最新的动态和政策方面的引领,也有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既有针砭时弊问题的披露,也有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与对策;既有专家学者对一些尖锐问题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也有一些初出茅庐者的心得体会等。二是它丰富了我的知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天下大事,特别是了解教育界的天下大事,既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自己的基本功所需。三是它促进了我的成长。视野开阔和知识丰富的同时,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发生着变化。首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由过去看问题的单一性、平面性向立体性转变。其次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不一样了,由过去对问题认识的浅尝辄止,向对问题认识的执拗性和执着性转变。再次自己的思考和反思程度加强了,由过去看文章只是浏览向看到文章以后对问题的思考和自己曾经有过同样问题的反思转变。
说是朋友,也可以由以下三点得证:其一,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二,我与《河北教育》的办刊人成了好朋友。与办刊人成为好朋友应该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像董志伟、葛典社等都成了自己的挚友,除了讨论刊物的一些事情,我们也会讨论一些有关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话题。其三,我受邀参加了省教育宣传中心举办的一些活动。60年庆典时我被邀请当做嘉宾登台发言,是作为一线教师中的唯一。另外,我还受邀对栏目的设置发表自己的建议,在“时事圆桌会”栏目担任嘉宾。在专题征询时,我提出的专题得到肯定,并参加了专题的主持工作等。
我与《河北教育》三十多年业务交往与情感交流,要说关系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但那绝非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而是知识与收获、读者与朋友、情感与共鸣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