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中心小学 索婉婉
数学知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其难度也是由低到高,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为了让小学生真正地领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应用价值,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由此喜爱数学学习,增进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教师务必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变灌输为探究,变被动为主动。本人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这一问题浅谈拙见一二。
人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如从表面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等。小学生学习数学亦是如此,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走向全面与深刻。同时,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强化“背景意识”,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相关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从而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教学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第一板块,我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要求学生估计所出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于估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但学生能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和想法。一是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是将透明的方格纸置于平行四边形上面,凭老经验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三是运用割补法,通过剪与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四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运用底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这些不同的猜想,都是基于个人的认知和经验而产生的。通过上述猜想活动的开展,比较全面地暴露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背景;同时,生生之间不同的想法得以交流与碰撞,使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地指向问题的本质,思维也不断走向深入,这为接下来教师“以学定教”、有的放矢找到了主攻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上。”这强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离不开操作,操作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事实上,小学生对动手操作天生是喜欢的,教师切不可剥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小学数学教材中,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相关知识的获取及计算能力的形成,有了操作活动的开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学的第二个板块,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具体步骤有:动手尝试操作→组内辨析交流→引导学生推导出计算公式。师生共同归纳出四种猜想之后,究竟孰是孰非?面对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以期获取发现,排除不正确的猜想,对正确的猜想但还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则进行操作验证。事实证明,通过操作验证学生大有收获: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随着变形的发生,面积也随之变化,而邻边的长度并不变,由此看来,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面积显然行不通。对于数方格这种“笨方法”,学生当然是认可的,但却不具备一定的精确性,也不实用;而对于如何由割补法推想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则颇感兴趣,于是,学生通过进一步围绕割补进行合作操作,又发现了“割”的方法也不相同,可以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也可以割成两个梯形,但最终通过平移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此时面积是一点儿都不少。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割补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割补后长方形的面积,至此,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自然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
学生在操作与合作迸发了思维的火花,错误认识得到否定,正确认识不断深入,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无限乐趣,获取了成功感。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能力与情感得到了培养,他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数学课程标准》和徐州市“学讲计划”等文件,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做旨在由应试教育走向学科素养的培养,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多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步步为营地推进教学活动,同时做到珍视课堂生成资源,及时把握学情,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
例如,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一些学生对于能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计算,感到有些茫然,因为他们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是不能够通过拉伸变形的。此时,我就将课前准备的8 个可以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交给每一组学生,让学生去摆弄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框架,以期获取某些发现。于是,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拉伸、收缩操作,终于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随着它形状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先前用邻边相乘的方法得到了否定。由此可见,学生头脑中存在着探究发现的潜能,只要你给予他们一定的时空,他们一定会回报你惊喜。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且思维能力及学科情感皆可得到锻炼与培养。
综上所述,经验是学生产生问题的沃土,操作与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有效凭借。有效的教学实践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认知背景来展开,教师要善于利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与热情,并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经验得到不断的改造,形成新的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