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

2019-01-03 02:00朱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有效策略培养

朱艳

【摘要】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教学任务之一,足以说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抓住概念本质,形成空间观念;把握操作要领,巩固空间观念”两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有效策略  空间观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126-02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原来的“几何学习”改成了“空间观念的培养,”这绝不仅仅是语言表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由以往以“几何计算”为主,转向现在以“空间观念的培养”为核心的任务变革。《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试图采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一、抓住概念本质,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1.直观认识,让表象正确建立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如在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体积的意义,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我先出示两只同样大小的烧杯,其中一只装满沙子。我先将一个垒球放入另一个空烧杯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将烧杯中的沙子倒入其中,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趣味盎然的回答:“沙子会溢出来!”教师进一步问:“为什么沙子会溢出来呢?”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垒球占了沙子的一些空间。教师将杯中的沙子倒入装有垒球的烧杯中,果然沙子溢出不少。看到自己猜测的结果被证实,学生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教师将垒球换成一个乒乓球问:“如果将刚才烧杯中的垒球换成乒乓球,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稍作思考肯定地回答:“沙子还是会溢出来,但没有刚才溢出来的多!”“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追问到。“因为乒乓球虽然也占据了沙子的一部分空间,但没有垒球占得多,所以溢出来的会少一些。”教师随之总结到:“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垒球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谁能说说垒球、乒乓球、沙子的体积各是什么呢?”

这样在教师直观的操作演示下,不仅使所学知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习兴趣高涨,而且能更直接、生动、明确地让学生接受了新的知识。

2.感官体验,让感知深入思维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數学,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也就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认识“1平方厘米”的教学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作了如下设计,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的体验“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引导学生经历了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之后,我直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向学生说明:“这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同时把这个小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1平方厘米原来这么小哦!”有同学惊讶地说。

然后让孩子们拿出学具中的小方块,摸、看,老师问:“它和你哪个手指甲的大小差不多?”“你能找一找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呢?”……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用了“比、想、找”等办法,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由“比”发现指甲表面与“1平方厘米”的大小关系,便于记忆;由“想”将“1平方厘米”的感知进一步内化为表象;由“找”对形成的表象检索提取,进行实际的再认。“眼、脑、手”并用,使“1平方厘米”深入学生心里。

二、把握操作要领,巩固空间观念

孔企平教授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由此可见,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借助摆放,在动手中明确

低年级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的方法,在实物摆放图中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如低年级“搭积木”的游戏就很有意思(右图),共用几块立方体积木搭成的?

在这个图形中,有二块积木被遮盖了,要找到这两块积木,需要学生有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想象有几块积木搭成?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动手摆一摆,摆好后,验证由几块积木组成,与刚才的想象是否一致。如果不同,是少了还是多了?

上述环节,学生看图形有思考、有想象;再动手操作,学生有验证、有反思;这样的动手操作不仅明确了结论,更培养了空间观念。

2.巧用活动,在思考中深刻

如:《圆柱的认识》这节课让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沿高剪开)与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怎样能让学生自主的体验到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认识了圆柱的底面、侧面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么样?你有办法证明吗?”

学生在白纸上描出了其中一个底面的大小,再用另一个底面扣在刚才画出的圆形上面,比较大小,发现完全重合。

当学生完成了这个验证,教师接着问:“侧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多大?你能把它也展示出来吗?”

受底面验证的影响,学生也想到画。当圆柱倒在纸上的一瞬间,学生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看着学生着急的“左右倒腾”,教师耐心地等待着。)

这时,有学生用纸将圆柱围了起来。(教师请他说想法)同学们茅塞顿开,马上也围出了一个侧面,并剪去多余的部分。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你围的这个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它和圆柱侧面有什么关系?”

由于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感知,所以他们能很准确地将圆柱侧面与展开图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联上关系。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了圆柱侧面形成过程的研究。在研究中,学生遇到问题,并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思考,领悟“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柱侧面”大小的关系。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紧张而有序,他们认真投入,积极思考,在动手操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培养空间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展开教学,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空间观念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小学数学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

[4]《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有效策略培养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