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莲花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文章先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含义以及其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意义,然后根据目前习作教学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方法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以主题为中心,联合相关的事物向外发散,渐渐地建立成一个系统,以图片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接受,展现出了主题和各阶段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通过艳丽的颜色和归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将思维导图带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是一次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习作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尝试将思维导图带入習作教学中,促进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的含义以及其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人们通过感官去直接感受客观的事物以后,在脑海里折射出一种与图片内容有关的文字内容。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的思维方式,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思维导图的结构层次环绕着主题这一个中心图形呈四处发散的状态。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联想来分析以及牢记知识点。将主要的知识内容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然后四处散发的分支图片就会填补与其有关的知识点。这么一来,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而且可以在短期内更有效地记忆知识。
其次是思维导图的分支一般都是采用主要的图形以及关键词合并而成的。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牢记知识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思维导图这种教学形式,符合学生记忆知识的特性,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联想力,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第一,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处于一个比较好动贪玩的年纪,如果想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思维导图是把文字与相关的图片组合一起呈现出来的,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了些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习作教学中。
第二,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刚踏入校园大门的小学生对任何陌生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时间段。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之所以起伏不定,主要是由于每个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样,从而有了成绩、学习能力的好坏之分,这些很有可能会让小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严重受挫。思维导图具有层次化的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知识点。
三、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就紧张到脸色都变了,对写作充满厌恶心理。教师在处理学生习作中的各种问题时经常感到头疼,觉得习作教学很困难。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少写作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行动以及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写作也是这样。如果对写作没有任何兴趣,是不能够写好作文的。小学生平时缺少积累,就会觉得写作是非常困难的,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因此,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端正学生对写作的学习态度。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使习作教学增强趣味性,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二)习作内容比较抽象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都感到迷茫,无从下手,完全把写作当成一项任务,按照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写作,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情感,内容简单,结构混乱,让人很难理解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其实写作就是记录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用手中的笔写下一次次难忘的事情等,这些作文都需要学生写出自身的真情实感。当然,教师不能把学生习作内容比较抽象的原因全部归根于学生不喜欢写作和缺少思维能力,还要意识到目前的教育体系还不太完善的问题。有部分教师批改作文只在乎效率,几乎都是看有无错别字,语句通不通畅等问题,对学生写作的中心内容几乎没有特别研究。教师没有落实因材施教,很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三)习作无话可说
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因为无话可讲而失去写作的兴致,或者随便拼凑文字。习作的内容来自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去观察,去欣赏,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动手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非常有限,在写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话可写。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习作要求都是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提出来的,以学生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来说是很容易写的,只是缺少日常的积累以及运用素材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与写作要求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写作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从而避免出现无事可写的情况。
比如某次写作主题是关于“国庆假期”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国庆假期很无聊,无事可写。这时候教师可以把全体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庆假期出去玩的学生,另一组是没有任何活动的学生。针对出去玩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文主题是“出游”,向外延伸出分支,各个分支上分别写出活动的时间、地点、好玩的事物等,对于心情也做出一个分支,让学生写出出游的感受、心情等,将自己感到有趣的、记忆深刻的事情写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建立一个系统的写作结构,学生只需要跟着这些分支进行写作,就可以很好地写出国庆假期的趣事。对于那些没有出游的学生,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回想起国庆假期里所发生的有趣事情。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了,写作思路就会开阔。
(二)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小部分写作主题并不是根据现实生活展开的,而是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来进行写作。比如以大自然的声音为中心来进行写作,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走进回忆里面去,回忆、想象生活中大自然所发出的声音,比如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歌唱,小狗“汪汪”地叫着,湖边“咕噜咕噜”的水流声等。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颜色的笔来画出不同分支的结构,使得整个思维导图结构更加清楚简单,方便学生的记忆与想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造出习作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想象力在此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还能有效地发挥其创新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篇作文的结构大纲,可以打开学生想象世界的大门,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应用思维导图布置写作任务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比较低的,他们的作文一般都没经过分析和整理,没有突出文章的中心。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有始无终,总是找错方向,作文结构不完整。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构建写作提纲,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写出关于提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全面,内容更加完整,有理有序。如果写作主题是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作提纲就要有事情的发生时间、地点、前因后果、自我感触等,事情的过程要着重记录,自我感触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
(四)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把习作主题所触及的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写作思路。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路突然卡住了,可以对思维导图里面的关键词再画一些新的分支,把缺少的内容填补进去。对此,教师要注重在思维导图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常用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对写作主题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结语
总的来说,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出了新时代习作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联想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更有效地记忆知识。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姣宇,胡加福,喻文龙,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5(09):98-100,111.
[2]张丽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速读(上旬),2016(03):230.
[3]黃文琴.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