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丽
【摘要】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成长的推动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村小规模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相比城市小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以某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班级作为个案,分析了农村小规模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班级;班级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在班级中所形成的物质形态、精神价值、制度文明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本文中的小规模班级与普遍意义上的小班化班级有些差异。小规模班级是客观存在小班这种班额配置形式,班级人数少于30人。小规模班级多存在于那些经过撤点并校之后保存下来的学校之中,随着生源不断减少,班级人数不断下降。班级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与大班额班级有所不同,其优势也存在不足。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农村小规模班级为例,研究农村小规模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研究的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八角镇会真中心小学的六年级。班级共14人,其中9个男孩、5个女孩,13人为留守儿童。班主任李老师,毕业于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担任本班班主任一年时间,对班上情况比较了解。
二、研究的方法
本次研究从当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理论总结和实际情况分析,提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对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大量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阅读了有关学术期刊、博士和硕士论文,并查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把握国内外小规模班级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成果,并对查阅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包括相关概念的不同界定。
(二)访谈法
采用访谈法,对班主任老师进行访谈,获得学校及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小规模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三)案例研究法
对文献中和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以绵阳市盐亭县某学校六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为研究载体,发现并总结了当前小规模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准研究的重点。
三、研究目的
综观我国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鲜有关于小规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对于农村薄弱学校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班级规模理论和小班化教学改革经验,将“改进”作为价值立场,关注农村弱势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在对小规模班级优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视角转到关注农村小规模班级可利用的优势来建设小规模班级的班级文化。同时,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策略,为其他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四、基于个案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个案中的班级是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原来还有初中部,但经历撤点并校之后取消了初中部,仅剩下小学部,生源来自附近的四个村子。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均有一个班级,人数均在20人以下,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这样的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有其特有的优势。
第一,師生互动的机会增多。班级共有14名学生,相对于城市里面人均七八十人的班级来说,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对于师生关系的促进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第二,班级活动的开展更容易。班级人数不多,可以经常举行一些活动,免去很多策划组织的麻烦。如果是一个大班额的班级,要组织一次活动需要做很多活动前的准备,从场地到设施都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解决,而且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因而很多教师不愿意组织活动。对于这样小规模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举行不同种类的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校址位于农村,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创设活动情境,举办有特色的活动。
第三,个性化教育从理想变成现实。个性化教育是适应现代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要把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使每一位学生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所以,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带着感情去做学生工作,要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虽然有以上几点优势,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参与性过窄。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班主任习惯性地把布置课室,更换黑板报、墙报等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那些没有参与过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又有何意义呢?教室属于班级每一个成员,他们都有权利在此展现自己。学生如果喜欢自己的班级,那么这个班级就需要给他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班级的物质环境建设需要学生的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过低。案例的班级中没有班干部,所有的班级事务均由教师一人处理,班级的成员对班级的事务没有参与的权利。班级民主管理是以民主的机制来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每个班级成员都能够发挥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参与和决策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民主管理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够使班级成员协力搞好班级建设。但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忽视了班级成员的民主性,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性过弱。案例的班级中,班级没有班级口号,也没有一个大家均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得到体现。班级精神文化是潜在的、无形的,但对班级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也是它常常被忽略的原因。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班级形象等,它的形成既孕育在班级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当中,同时又高于其他文化的建设,是其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但是现实中,不少班级没有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没能形成正确的班级价值观,没有一定的班级形象和班集体舆论等。可以看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导向性过弱。
第四,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缺失。个案的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几乎没有举行过集体的活动。活动是素质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教育的重要机制,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行为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能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农村小规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一)和班主任一起探讨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人物,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案例班级的班主任对班级文化这一方面内容了解不多。所以,首先要帮助班主任了解班级文化方面的内容。在此过程中,笔者先为李老师提供了一些文献资料,让其学习班级文化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小规模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为防止文字资料枯燥,笔者向其推荐电影《热血教师》。电影中,克拉克老師所做出的努力从班级文化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在不断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而且《热血教师》这部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克拉克老师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激起李老师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兴趣并提升其信心。
(二)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是最可见、最易操作的文化层。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教室环境建设,即教室自然环境的建设,如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桌椅的摆放等等。
1.保持教室的卫生。教室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没人喜欢在肮脏的环境下工作学习。教室卫生的打扫与保持是物质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通过保持得来的。要让学生养成不乱扔乱吐,主动捡起地上垃圾,爱护教室内公物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2.桌椅的摆放。班级桌椅的摆放也是班级物质文化的表现之一。班级学生习惯了插秧式的桌椅摆放形式,可以变换成其他如马蹄式、圆桌式桌椅摆放形式,从而改变学生对教室的刻板印象。
(三)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班级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班级的各项制度。班级制度主要由班级组织结构和班级管理制度两方面构成。案例班级中没有班级干部,也没有班规。针对这两方面的缺失可采取如下措施。
1.人人都是班干部。班级机构岗位的设置就是班干部的设置。通常来说,班干部的职能与责任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一方面让学生在民主的环境下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辅助班主任细致全面地统筹整个班级的日常管理和运作。在案例班级中,据班主任介绍,并没有设立班干部,之前曾经有过班干部,但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所以撤销了。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参照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干部,通过开班会确定每一个成员在班级中的职位和职责,在班级的工作上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具体的操作可以参照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让每个人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逐渐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设定班规。班规是对于班级成员有指导和约束作用的行为规范,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对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规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而且制定过程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更能体现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制定班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班规的表述一定要简洁、亲切,而且一旦制定就一定要严格贯彻执行,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四)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深层次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是班级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
1.建立班级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不同于简单的班级目标,更确切地说,它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精神的核心。共同愿景的形成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的。它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识,为实现班级的共同愿景凝成一体。所以首先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愿景,之后征集并提炼全班的共同愿景。个人愿景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许多层面上也表现出共通的地方,如个人的抱负、对班级的期望等,正是这些共通之处孕育了共同愿景。这样由大家共同创造的愿景才能得到大家的共同维护,才能使大家共同为之奋斗。班级的共同愿景包含着每个学生的期望,它内化为班级成员共同的奋斗方向。作为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实现过程中,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
2.建立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做到三点。第一,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深入学生群体,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给学生鼓励,尊重学生自己的正确选择。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掌握方法。第二,教师应本着爱学生、为学生的思想,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班级里都是留守儿童,需要更多的爱和关心,让孩子们体会到班级的温暖。第三,教师应公正无私,平等、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对教师产生由衷的信任感。
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需要首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只有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们思想与感情的接近与理解,才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团结。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集体的活动来促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合作的氛围。
(五)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活动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接受事物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很多良好的品行都是在学生感兴趣的班级活动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举行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新颖,满足学生的需求,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
“守护天使”这个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選择。首先将每个人的名字制作成纸签,然后将其打乱,每人抽一张纸签,纸签上出现的名字就是你要守护的人,游戏期间除了不能对守护的人自报身份,可以用任何方法来诠释守护天使的定义。在毕业之前揭晓答案,到时候,每个人可以猜一下自己被谁守护着,没有被猜中的天使可以得到教师的神秘礼物。
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真正去关心其他同学。班级同学几乎都是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父母的爱与关怀。在缺少爱的环境下长大,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关心其他人,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别人给予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2]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3]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金岚.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5]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6]曾瑶.生命视野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7]熊淑珍.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8]邓翃.班级文化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9]潘丽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