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摘 要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头疼的事情,笔者总结了几条小经验在此供大家讨论。
关键词 数学课堂;积极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1-0124-01
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积极性的必要前提课堂的设计,对于一个内容似乎有点枯燥课程的教学是比较重要的,课堂设计是作为老师整堂课的整体策划,策划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有些老师善于策划课堂,于是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跟着上来了。
首先,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需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有些老师喜欢直奔主题,这能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样有时候是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很快进入“角色”。
其次,课堂的正式讲解知识的课堂设计也是关键。叶圣陶曾说:“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社会时刻在变化,我们面临的考试试题,生活中数学问题,也在时刻的变化,学习并不仅仅在于记住知识点。记住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习的重点。在教學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的参与,讨论,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等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来画出他心目中的长方体,用纸折叠出长方体,这样通过学习自己动手、讨论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知识印象。
再次,结尾的设计也细心,结尾一般都是对本堂课的总结,结尾一般可以再次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合问题,结合本堂课学习内容,解决问题。
提炼和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设计造房子的生活画面:有一堵正在砌的墙,墙中间放了一个木结构窗框,在窗框上斜钉着一根木条。问学生:钉着的这一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它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生活情境的设计,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知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数学学科的教学,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来学习知识的,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构建生活课堂,关注学生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把知识技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知识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促进学以致用,最终大大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
以教材为主体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也是学生对知识的发掘,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完成训练,形成知识体系,这正是现在大力提倡的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充分展示。表达、展示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达、展示则为一个人实现社会化搭建了一个平台。学习分数时候,我让学生当场用切苹果方式来表示各种分数,例如四分之一,二分之一,而在学习直线,线段,时候,我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他们心目中线段,直线等等学生经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进一步探究,积累对规律的感性认识,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规律。而通过自己探索,在同学面前表达、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这也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使得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我们老师应该从多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有了积极性,学生就会有兴趣,主动的把数学学科学好。作为老师,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爱好,这样,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从而使得数学课程有趣,吸引学生,使得小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