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凤
【摘要】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阅读整本书可以增加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阅读的专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可以对其进行一些指导,让其写写不一样的读后感,看看同名影视作品,排演相关戏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语文素养;读后指导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叶老当初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进至今日,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讨论的主题,阅读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圣陶老先生还指出:“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利于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一)增加阅读形式
一册语文教材才几十篇课文,往往单篇课文,篇目短,阅读时间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体会文章作者的遣词造句和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但是生活中我们常常浏览报纸,查阅参考书,更多地采用浏览、默读、跳读等阅读方式。学习更多是为了服务我们生活,让学生“默读”整本书,增加了阅读的形式,加快了阅读速度,也弥补了目前课堂语文教学的不足。
(二)培养阅读专注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好多人玩微信、微博、抖音、优酷……很多人就是在碎片化阅读、观看更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孩子在家中,尤其是在周末、寒暑假,哪怕是聚会吃饭的时候,都在不停地刷手机,玩平板电脑。身边的信息爆炸式地涌现,手上停不下来,一直在不停地刷新各种新闻、朋友圈,看起来我们在不停地阅读,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其实人的心境却越来越浮躁。让人安静下来的方法有很多,读书未必是最好的,但是是最便捷的。如果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相信对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很有帮助。
(三)提高语文素养
目前的高考政策不断改革,不断有媒体爆出语文将是未来高考的重中之重,更甚者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大量的阅读,是语文考试的必然趋势。如果只是一味地做语文试卷,完成教辅书等题海战术,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孩子的思维容易枯竭,可能还会厌学,无疑是杀鸡取卵。看似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奠基,没有海量的阅读浸润,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孩子缺乏学习力,不能厚积薄发。整本书的阅读与单篇相比,人物更多,篇幅更长,意义更深刻……对阅读者的分析思考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三、整本书的读后指导
一本书读完,要对书的主题进行探讨,对整本书有个回顾。探讨的过程引领孩子往书的深处走一走,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作者独特的语言和包含情感。那我们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读后指导呢?很多人首先想到了写读后感。“读写结合”是很传统的方法,很有用。但是规范格式的读后感对孩子来说是个负担。有大部分孩子非常愿意读书,但是害怕写读后感,尤其是写一整本书的读后感,犹如“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或者将要求变换一下,比如“探讨一下有趣的情节”“和书中的某某说说话”“试着改变故事的结局”。
(一)写写不一样的读后感
1.探讨有趣的情节。孩子读书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故事发展的情节。在阅读《夏洛的网》这本书后,笔者和学生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小猪威尔伯从弗恩的家到朱克曼的农场,在农场里他生活得很开心,有吃有喝,有朋友……他为什么要逃走?他成功逃走了吗?可是有一天谁把“坏消息”带给威尔伯——他们让你长胖只为要杀了你?夏洛想了个什么办法解救了威尔伯?夏洛在网上织了几次字?分别是什么?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学生重温故事的情节,能把故事的大概内容串联起来,按照故事的发展,复述故事主要内容,建立整本书的框架。
2.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诸葛亮这个人物给很多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可谓是才华横溢,神机妙算。同时,他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但是由于后来张飞、关羽、刘备等人都死了,他一个人在蜀国孤掌难鸣,独木难支,就很难再支撑起蜀国。在有名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故事中,诸葛亮都有着非凡的表现,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借问诸葛亮:你怎么就能知道曹军一定会发箭,又能不折损一兵一将呢?在一连串的角色扮演对话中,一个学生扮演采访的记者,一个学生扮演诸葛亮,到原著中找出依据:诸葛亮早就观察到天气有大雾,料想曹军看不清楚来往的船只,只会放箭射击。他的稳操胜券都源于他对星象的观察和了解。这个人果然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华横溢啊。学生在和书中人物的对话中,不断地理解故事情节,加深了解人物形象。
3.重编故事的结局。不同的书带给孩子的体验也不一样,但讀到结局,有些孩子不免有些遗憾,或者是意料之外,这是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结局的改编的恰当时机。
《夏洛的网》中夏洛是一只伟大的蜘蛛,她在生完宝宝后精力衰竭而死。她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我们出生,我们生活,时候到了,我们就会死去。这是生命的自然循环。”但是她是一只非同寻常的蜘蛛,又为小猪威尔伯创造了那么多奇迹,那她的命运能否改变呢?我们学生也来试着改变一下夏洛的命运?
有孩子写道:“威尔伯知恩图报,在夏洛帮自己那么多次后,也决定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帮助夏洛,躲避死亡。”也有孩子写道:“到了第二年春天,夏洛的孩子出生了,夏洛兴奋不已,小蜘蛛都是飞天蜘蛛,去外面的世界织网,寻找自己美满的生活,可是夏洛的孩子会时不时地飞回来看望他们,夏洛和威尔伯甜蜜的生活在谷仓里。”孩子们都期待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根据原文的情节,展开适当合理的想象,自圆其说,也是一种办法。
(二)看看同名影视
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被拍成了影视作品,比如《绿野仙踪》《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城南旧事》《舒克和贝塔》《西游记》等等。孩子在读书之后,有空会看看影视作品,既是对书里内容情节的回顾,也能感受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对人物的表达是否到位,情节如有改动,对比原著和改编的影视,感觉哪种情节的设置更加合理、精彩,聊聊自己的感受,加深对原作品的理解。
《城南旧事》电影只是选举了几个典型的事例,而原书则是用文字写出了作者的感受,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哀伤的感情基调。原著中有很多句子都在暗示爸爸将要离开人世,生命之花要凋落。电影和原著都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书上是特写感受,而电影则是特写英子的脸部表情,还有她那双乌黑透亮的眼睛,通过英子的眼睛,我们知道英子什么都懂。
儿童文学小说《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电影《小王子》在原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小女孩为中心的全新故事框架,以崭新的视觉打破了原著的模式。电影由原著中单纯的飞行员与小王子之间的叙事手法变成了小女孩与飞行员、飞行员与小王子、小女孩与小王子之间的多线叙事,这种多重人物形象的叙事方式不仅促成了原著内涵的具象化表达,更能引发观众深刻的反思。
(三)演演自编的戏剧
许多儿童故事的语言生动,情节一波三折,很是吸引人,可以引导学生排演戏剧。学生展演后,再组织交流评价,看表演的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有没有和书中表达的情感相似。学生在排演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形象和语言要进行二次提升,有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演员,连观众都是一次阅读再提升:“你觉得他演的这个人物形象好不好?动作和语言,包括声调合适不合适?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些动作和神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以上种种活动形式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处在浓厚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天长日久,孩子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阅读材料,兴致勃勃地阅读。期待在“整本書阅读”的教学中我们能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创新恒久的路来,让我们跟孩子们一起阅读,让我们的“整本书阅读”课堂生出更加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2012.
[3]〔美〕E.B.怀特.夏洛的网[M].任溶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5]〔法〕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林海音.城南旧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